
苹果大降价!天猫“618”放出近12万台iPhone15 1小时卖了15亿元
资讯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支持JCB卡和美国运通卡拍卡过闸乘车
15日从北京市交通委、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获悉,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即日起支持境外发行的JCB卡和境内外发行的美国运通卡(American Express)非接触式拍卡过闸乘车及购补票功能。
常用止痛药能直接作用于外周神经
几十年来,科学界普遍认为对乙酰氨基酚是通过作用于大脑和脊髓,即中枢神经系统,来缓解疼痛的。然而,这项新研究显示,该药物也在中枢神经之外发挥作用,作用靶点正是最初感知疼痛的外周神经末梢。
回应“急难愁盼” 打出“组合拳” 促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平等对待、平等保护’的要求,正式上升为法律制度。”6月13日,在市场监管总局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该局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王秋苹说,市场监管总局打出一套“组合拳”,推出37项具体举措,力促民营经济发展。
地面望远镜观测到偏振微波信号 有助解开“宇宙黎明”面纱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科学家利用位于智利安第斯山脉高处的一台地面望远镜,观测了来自宇宙早期的偏振微波信号,首次用地基设备揭开宇宙诞生后仅几亿年时的神秘面纱——这是天文学中一个极其关键但也最不为人知的时期,被称为“宇宙黎明”。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天体物理学杂志》上,标志着科学家首次在地面上探测到原本被认为只
我国内陆最大咸水湖青海湖布放新型浮标
6月11日,青海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联合多方力量,在青海湖3个指定观测点布放完成3套升级改造后的综合观测浮标系统。经现场确认,浮标运行状态良好,数据传输稳定可靠,标志着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青海湖关键气象与水文观测能力全面恢复并提升。
使用寿命超18万小时!我国研制出超稳定钙钛矿LED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肖正国教授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被称作“弱空间限域”的新方法,制备出了晶体颗粒更大、更耐高温的全无机钙钛矿薄膜,成功将LED亮度提高到116万尼特以上,使用寿命超过18万小时。相关研究成果11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上。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工业机器人打造“中国心”
旋转、摇摆、挥舞“手臂”……在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埃斯顿”)智能化生产线,一台台即将下线的工业机器人,抓举着不同重量的“配重块”,不知疲倦地做着“托马斯全旋”。
我国发布全球首个深海海山数字化智能系统
6月10日从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获悉,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联合之江实验室等单位共同研发的这一系统,是我国在深海领域发布的全球首个数字化公共科技产品。这一系统填补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深海领域的应用空白,将推动深海发展进入数智化时代,助力我国在深海技术创新、空间治理领域跃居引领地位。
合成“基因开关”能调控植物遗传特性,有助发展按需设计的智能农业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团队成功合成出一种“基因开关”,首次实现了灵活地开启或关闭成熟植物中的关键遗传特性。该成果发表在最新美国化学会旗下的《ACS合成生物学》杂志上,为未来按需设计的智能农业打下基础。
“搭积木”法可高效构建更大分子,将加速药物发现与化学品设计进程
英国剑桥大学团队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化学“搭积木”方法,能够简便、高效地在分子结构中添加单个碳原子,从而构建出更大分子。这项技术突破提供了一种简单通用且可大规模推广的分子构建策略,为药物研发和复杂化学品设计带来了极大便利。相关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
微型“蹦床”引导声子在芯片中顺畅转弯
全球最疯狂的“蹦床”不仅能左右摇摆,还能“拐弯”。这款微型“蹦床”由德国康斯坦茨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共同设计并制造。其目的在于展示一种改进的声子传输方法,例如将其应用于微芯片中,引导声子通过狭窄的弯道。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
高压电缆缓冲层烧蚀缺陷防治难题破解
6月4日,由该院牵头组织的高压电缆缓冲层烧蚀缺陷防治关键技术项目获突破。据悉,相关系统突破精准检测、高效修复与源头预防系列技术瓶颈,构建完整的高压电缆烧蚀防治技术体系,有力支撑了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摄入多样类黄酮食物可防病延寿
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食品》上的研究表明,饮食中常吃多种富含类黄酮食物的人,患严重健康疾病的风险可能降低,并且预期寿命更长。这项研究由英国女王大学、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和维也纳大学共同领导。
如何防范食用野生菌中毒?这些最致命
“省食品安全办提示您: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不熟悉、高风险的野生菌……”当云南人收到这样一条预警提示短信,意味着一年一度的“吃菌季”正式开启。
科幻小说中概念变现实,实验室模拟出极端“量子真空”效应
英国牛津大学与葡萄牙里斯本大学高等技术学院合作,借助先进的计算模型,首次实现了强激光束改变“量子真空”的实时三维模拟。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人类首次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光与真空空间的相互作用,将原本仅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概念变为现实。相关研究5日发表于《通讯·物理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