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商业卫星产业现状及趋势,小卫星技术蓬勃发展「图」

一、全球商业卫星概况

商业航天活动是指按照市场规则配置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以盈利为目的的航天活动。与国家意志主导的传统航天相比,商业航天更强调市场竞争、盈利以及商业化的市场行为,相关产业涵盖了火箭生产与发射、卫星研发与运营、地面设备制造与服务、新型航天活动等诸多领域。

商业航天概述

商业航天概述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商业航天是航天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21世纪以来,航天产业在各国科技发展、军事建设以及不断增强的太空经济活动的需求下蓬勃发展,体量越来越大,应用日趋广泛,探索领域逐步由近地空间走向深空,单纯依靠国家投入已无法承担快速增长的人类太空活动需求。而通过军民融合模式发展商业航天,既可以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避免军民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又可有效推动新技术应用及普及,为航天科技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由此可见,商业航天将是未来全球航天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卫星产业是商业航天的主要组成部分。全球商业航天产业可分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及空间站五大方向,其中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及空间站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整体规模较小,因此人造卫星以及与卫星发射相关的商业运载火箭产业构成了目前太空经济的主体。据美国卫星工业协会(SIA)统计,2017年全球太空经济体量约3480亿美元,其中卫星工业(含卫星发射)占比约79%,规模达2690亿美元。

2017年全球卫星细分领域市场规模(亿美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细分来看,卫星工业又由卫星制造业、卫星发射业、地面设备制造业及卫星服务业四大产业构成,其体量占比分别为6%、2%、44%及48%。其中卫星服务业和地面设备制造业主要面向通讯、遥感、导航等多类终端应用,因而体量巨大;上游卫星制造及卫星发射产业受终端需求及创新驱动,近年来也不断在规模、技术方面取得突破。2017年各细分领域中,卫星制造业和地面设备制造业增长较快,同比增速分别为10%和5.6%;卫星服务业基本保持稳定,同比增长1%;卫星发射业收入有所下滑,同比减少16%。

卫星产业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人造卫星的传统应用场景包括广播、电视、通信、气象观测、预报、卫星导航定位、地球环境监测、减灾救灾等方面。根据应用技术不同,人造卫星又可分为遥感、通信、导航及科研卫星等类型。截至2018年4月,全球运行中的卫星共1980颗,其中通讯卫星为792颗,同比上年增长6.7%,占卫星总量的42.0%;地面观测卫星661颗,同比上年增长10.9%,占卫星总量的35.0%;技术开发和示范卫星为213颗,占卫星总量的11.3%;导航定位卫星为121颗,占6.4%。

全球运营的中各类卫星数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卫星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二、美国商业卫星企业概况

美国2017年创造了345颗卫星的发射记录,其中地球观测卫星占比达到49%,2017年,卫星产业总收入约为2690亿美元,同比增长3%。卫星服务业务收入仍然在2017年卫星产业总体收入占比最大,为1287亿美元,同比增长1%。主要包括消费卫星电视,卫星宽带和地球观测服务三大业务,其中消费卫星电视业务收入970亿美元,地球观测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0%,卫星宽带收入同比增长5%。

卫星制造产业收入同比增加了10%,达到155亿美元。其中,美国卫星制造产业收入88亿美元,占比约57%,世界其他国家总计67亿美元,占比约43%。

地面设备收入达到1198亿美元,同比增长约为5.6%。增长主要在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网络设备的增长,用户设备基本保持平稳。地面网络设备产业收入为118亿美元,占比约10%;用户设备产业收入为1080亿美元,占比约90%。

2017年共进行了90次发射活动,其中64次为商业卫星发射,发射次数与2016年相同,与2016年相比2017年更多采用发射成本更低的火箭发射模式,业务收入同比降低了16%。其中,美国商业卫星发射业务收入份额占比最大,达到39%。

2017年美国卫星产业细分领域市场规模(亿美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我国商业卫星现状

我国在以卫星系统为代表的空间基础设施领域整体走在世界前列。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我国卫星产业已基本建成完整配套的航天工业体系,卫星研制与发射能力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卫星应用正成为国家创新管理、保护资源环境、提升减灾能力、提供普遍信息服务以及培育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与美国相比,我国在卫星技术、产业链完整性、市场化程度等各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小卫星星座应用方面,我国起步发展较晚,属于该领域内的追赶者。

我国传统航天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是以航天军工企业、国防科研院所为代表的“国家队”,产业链总体较为封闭,市场结构与美国等国家有所差异。据估算,2017年我国卫星产业总收入约3600亿元,约占全球卫星产业总量的20%,其中卫星发射业、卫星制造业、卫星应用三大产业收入分别约20亿元、800亿元、2800亿元。卫星应用中,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最大,2017年达2550亿元,同比增长20.4%;通信、遥感贡献收入约为300亿元和20亿元,卫星遥感产业市场需求量增速较快。

2017年中国卫星产业细分领域市场规模(亿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卫星产业的主要参与者是中国航天科技、中国航天科工两大集团旗下的众多科研院所及专业公司。1999年7月,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分拆为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其中航天科技集团主要从事民用航天产业,负责研制了我国几乎全部的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飞行器等宇航产品,包括神舟飞船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空间站、北斗导航卫星等。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五院、八院是我国卫星研制传统意义上的“国家队”,九院则负责研制配套微电子部件。航天科工集团主要从事国防军事工业,负责研制各类型的防空导弹和飞航导弹。集团近年来开始发力商业航天,旗下二院、三院已在卫星领域展开布局。

四、商业卫星发展趋势

1、商业卫星技术趋势

在近十年来智能手机产业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工业级电子元器件的集成化程度和可靠性得到了大幅提升,标准化的商用现成品或技术(COTS)已被供应链广泛接受,在维持低成本的同时,立方星的功能密度正不断提高。目前由美国Planet Labs研制的遥感立方星已可实现3-5m左右地面分辨率,基本与我国十年前大卫星的业务能力相当。另一方面,“一箭多星”、“可回收式运载火箭”等新型发射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极大提高了小卫星低成本、大规模、批量化部署的能力。2013年11月,美、俄相继完成了“一箭29星”和“一箭32星”发射;2014年6月,俄罗斯创造了“一箭37星”的世界纪录;2017年2月,这一世界纪录被印度刷新为“一箭104星”;2018年12月,美国太空技术探索公司(SpaceX)成功利用已发射过两次的“猎鹰9号”可回收式中型运载火箭将64颗微型卫星送入了太空,创下美国单次火箭发射运载卫星新纪录。随着低成本商业航天发射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小卫星产业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速。

2、商业卫星应用领域趋势

遥感是小卫星星座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2016年全球共发射各类人造卫星126颗,其中属于遥感卫星的对地观测卫星多达64颗,占比51%;从卫星平均价值来看,对地观测卫星平均价值明显较低,表明微小卫星技术在该领域普及程度较高。同时军用及科研类卫星平均价值要显著高于其他卫星,主要是由于其有效载荷专用性强、价值较高。

世界上已有多个商业化遥感小卫星星座计划部署实施。Planet公司(原名Planet Labs)自2014年起开始打造全世界最大的遥感卫星群Flock鸽群星座,该卫星星座采用国际标准的3U立方体卫星平台,运行在370~600km近地轨道上,可以提供星下点地面分辨率为3~5m左右的视频图像。截止到2018年8月,该公司拥有175个Doves卫星,13个Sky Sat卫星和5个Rapid Eye卫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轨卫星最多的公司,已可以实现全球图像每一天的更新。

低轨小卫星星座在遥感领域的应用正日趋成熟,对于大部分遥感卫星公司来说,目前主要的商业模式是向企业或政府销售相关数据,而数据的精度、广度和及时性往往能体现了一家公司的技术实力。随着小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的持续下降,预计未来各类遥感小卫星星座的覆盖面和功能性将进一步提高,基于相关数据分析的增值服务有望为遥感卫星公司注入新的商业价值,“太空大数据”时代已渐行渐近。

本文采编:CY345
下一篇

2018年中国低压电器现状及发展趋势,市场规模增长,本土企业进军高端市场「图」

17年的低压电器市场规模约为345亿元。相较于低压电器整体规模在未来三年保持约8%左右的增长,高端市场受到轨交、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基建项目增多、工业厂房技改需求旺盛和龙头房企份额提升等因素推动,预计在未来三年将保持10%左右的增速。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