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锡行业产业链分析
锡是一种有银白色光泽的的低熔点的金属元素,在化合物内是二价或四价,不会被空气氧化,主要以二氧化物(锡石)和各种硫化物(例如硫锡石)的形式存在。从青铜时代到如今的高科技时代,锡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不断显现和扩大,成为现代工业和技术发展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材料。
锡用途广泛,主要用于生产马口铁、电镀、腐蚀科学、焊接、材料、锡化工产品及其他冶金产品。其具有熔点低、展性好、易与许多金属形成合金、并且无毒、耐腐蚀、以及外表美观等特性,所以锡及其合金在工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规模开采锡矿始于19世纪工业化以后,尤其是20世纪初,随着锡工业的不断发展,锡逐渐成为现代工业不可缺少的关键稀有金属。
锡行业产业链示意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全球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由于锡资源储量集中的特点,决定了锡精矿产量集中的格局。近年来,全球锡精矿供给主要来自中国、印尼和缅甸,三国合计产量全球占比在70%以上。具体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锡精矿产量31.53万吨,同比增加10.90%。其中印尼和中国占比分别为26%,缅甸占比21%,中国、印尼和缅甸三国产量共占全球的73%。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精锡方面,全球精锡供给集中度同样较高,中国和印尼两国产量共占全球70%左右。2017年,全球精锡产量35.76万吨,同比增加5.55%。其中,中国精锡产量17.5万吨,同比增加6%,占全球比重接近一半;印尼产量7.5万吨,同比增加12%,占全球比重21%。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全球锡消费结构较为稳定,主要以焊料、化工制品、马口铁为主。2017年,全球锡消费量为35.72万吨,同比增长3.24%。其中,焊料占比最大,为48%;其次是化工制品,占比17%;马口铁占比14%。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中国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0-2017年,中国锡矿产量总体呈现下滑态势。2017年,锡矿产量为8.22万吨,同比增长5.38%,低于2015年的8.52万吨。2018年,锡矿产量预计不会有太大增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精锡产量来看,相比锡矿,中国精锡产量近三年处于增长态势,已由2015年的15.9万吨增长至2017年的17.5万吨,在全球占比也相应从47.4%提高至48.9%。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最近三年,中国锡消费量呈现持续增长。2017年,中国锡消费总量16.17万吨,同比增长2.5%。其中,中国锡消费仍以焊料为主,占比达到60%;其次是锡化工,占比15%;马口铁占比第三。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锡矿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中国共探明矿产地293处,分布于15个省(区),以广西、云南两省(区)储量最多,其中云南保有储量128.00万吨,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31.4%;广西保有储量134.04万吨,占保有储量的32.9%。云南、广西等6个省、区保有储量占了全国总保有储量的97.7%。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中国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作为全球锡资源储量和供给的第一大国,同时也是全球锡消费的第一大国,中国的锡消费几近等于整个欧洲和美国的消费总和,中国的锡供需状况对全球锡供需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随着近几年像汽车、建筑、和电子信息等锡消费相关领域产业的高速发展,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国锡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近几年,中国电子产品出口日益增多,在欧盟“两个指令”(又称“双绿指令”:《关于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发布实施后,欧洲将强制步入无铅化电子时代。
中国电子无铅化趋向势在必行。预计,中国在锡焊料领域中,锡消费量年增长率将在10%左右。此外,中国塑料工业生产因环保要求,将扩大锡热稳定剂的使用,从而带动锡在化工领域的需求量。硫酸亚锡作为新型绿色环保水泥的添加剂以及其他锡化工产品在近几年发展较快,预计化工领域,国内锡消费量将保持5%左右的增长。随着中国汽车、钢铁、机械制造业和矿山工业的发展,锡合金使用量也会有一定程度增加。锡产业发展前景长期看好。
锡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锡精矿产量不足,资源储量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此外进口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和印尼锡精矿出口限制等国外因素也将影响着中国锡原料供应格局。资源紧缺问题也直接影响到中国锡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不断勘探和开发国内新资源,积极有效利用国外资源,同时发展再生锡工业已成为行业大势所趋。另外,锡工业生产现状令人堪忧,要做到不断创新提高行业技术,优化产业链结构,严格推行准入制度,控制资源节约成本,加强监督监管及惩处力度,从根源杜绝非法采锡,保护资源,加大环保力度使资源能够合理利用,确保中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能占据主动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