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热管理行业概况
汽车热管理零部件中,三电热管理产品主要包括电子膨胀阀、电子水泵、冷凝器、蒸发器、电池冷却器、四通阀等;汽车空调产品主要包括电子膨胀阀、电子水阀、贮液分离器、器压力变送器等。
汽车热管理主要零部件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中国在新能源车领域发力较早。据统计,201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从54.9万辆增长至2019年221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5的33.11万辆增长至2019年120.6万辆,2019年销量占比全球54.57%。
2015-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及中国占比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热管理行业市场空间主要受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以及高价值量的热泵空调车型渗透率持续快速提升驱动,据统计,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市场规模为157亿元,同比增长17.16%,预计2025年增长至1278亿元,2020-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42.91%。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市场规模为90亿元,同比下降3.23%,预计2025年增长至485亿元,2020-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58.96%。
2018-2025年全球及中国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市场规模走势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对于新能源车,空调制冷系统的单车价值量超过2000元,如果考虑到PTC或者热泵制热,新能源车空调系统的单车价值量会超过3000元,而新能源车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单车价值量也超过2000元,叠加电机电控以及减速器的冷却组件整个动力总成冷却系统的单车价值估计会达到3000元。
新能源车电池热管理系统价值构成(单位: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行业投资研究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三、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结构布局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暖风空调子系统、驱动与电控总成子系统和电池包子系统,三者由汽车整车控制器(VCU)进行控制。电池包子系统、驱动与电控总成子系统通过三通水阀1相连接;电池包子系统、暖风空调子系统通过三通水阀2与三通水阀3相连接。
暖风空调子系统包括电子水泵2、压力传感器3、压力传感器4、流量传感器2、水温传感器2、PTC加热器、三通水阀3、蒸发器、三通水阀2、膨胀水壶;电池包子系统包括电子水泵2、压力传感器3、压力传感器4、流量传感器2、水温传感器2、PTC加热器、三通水阀3、电池包、三通水阀2、膨胀水壶;驱动与电控总成子系统包括电子水泵1、压力传感器1、压力传感器2、流量传感器1、水温传感器1、OBC&DC/DC&PEU三合一控制器、驱动电机、三通水阀1、膨胀水壶、散热器。(PTC加热器为正温度系数电阻丝。)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结构布局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车,热管理的单车价值量以及重要性在不断提升。相对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的热管理系统要保证更为严格的工作环境、更多的使用领域,其对于动力系统正常运转以及提升续航里程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单车价值量也明显更高。
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在热管理构成和功能上存在一定差异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从全球范围看电装、法雷奥、翰昂和马勒等多家零部件巨头的汽车热管理业务收入规模超过40亿欧元,它们的产品涉及冷却系统、空调系统、压缩机以及热泵系统等。
主要热管理巨头的产品简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竞争格局来看,新能源车热管理领域国际巨头在空调系统领域仍将占据统治地位,在其他领域也在逐步布局。国际零部件巨头有望将他们在燃油车空调系统领域的统治优势延续到新能源车领域,以电动压缩机为例,电装、三电和翰昂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
新能源车热管理空调系统领域占比(单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五、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趋势
1、乘用车行业普遍认为空调会占到整车能耗的10-20%,而在新能源车上这个比例会更高。而在空调制热系统方面,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差异较大,新能源汽车无法利用发动机余热,一般使用PTC加热器或热泵系统进行制热。但常用的PTC加热器耗电量较大,导致汽车的行驶里程大幅下降,因此制热效率较高的热泵系统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空调的发展方向。
2、新能源车电池系统对于工作环境的温度要求更加严格,过高或过低的环境温度将显著影响车辆的续航里程以及电池寿命。而目前新能源乘用车广泛采用电池液体冷却技术,如特斯拉和宝马 i3 新能源车。液冷技术通过液体对流换热方式将电池产生的热量带走,液体换热系数高、热容量大、冷却速度快,对降低最高温度、保持电池组温度一致性效果更好,相较于风冷液冷方案更易实现余热回收。相关调研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量产的PHEV已经100%采用了电池液冷方案,而纯电动车仅仅只有6%采用液冷,2018年预计纯电动车液冷的普及率会超过60%。
3、电机冷却方面,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未来随着智能化程度的提升,新能源车装载的电子部件数量和种类更加繁多, 从功率只有几十瓦的 LED芯片到几百千瓦的动力电子都有应用。液冷将是高功率电子部件的主要冷却方案,而低功率电子部件的散热需要创新的低成本风冷方案。
伴随着新的热管理技术的出现,需要对应不同功能开发新的换热器,这也意味着热交换器数量会不断增加,这给相关行业将带来较大增长空间。
华经产业研究院通过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海量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全面剖析行业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市场供需现状及行业重点企业的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行业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当前发展动向,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0-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