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储能电芯行业概述
储能电芯是储能系统的核心能量存储单元,本质是一种能将电能通过电化学反应或物理方式实现可逆存储与释放的电化学装置。它通常由正极、负极、电解质、隔膜等关键组件构成,可根据储能场景需求,采用锂离子、铅酸、液流电池、钠离子等不同技术路线,将分散或不稳定的电能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断电应急或电能传输需求时释放电能,起到平抑电网负荷、保障供电稳定、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率的关键作用,是连接电能生产、传输、消费的重要桥梁。
二、储能电芯行业政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推出许多相关政策促进储能电芯行业的发展,《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中指出:研究出台大容量储能电池、大尺寸光伏组件的仓储和运输相关技术标准,优化完善锂电池运输安全管理规范。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储能电芯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三、储能电芯行业产业链
1、产业链结构
储能电芯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生产设备包括涂布机、搅拌机等;中游为储能电芯制造,随后封装集成制成电池组、储能系统集成;下游为终端应用,储能电池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等。
2、上游
储能电芯行业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主要为正极材料,数据显示,中国正极材料需求不断提升,出货量呈现逐年上涨态势,2024年中国正极材料出货量约为335万吨。
四、储能电芯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快速提升,如太阳能、风能等的装机量不断增加。但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需要储能系统来平滑电力输出,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这就使得储能电芯的需求蓬勃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储能电芯行业产值约为1012亿元。
目前,全球储能电芯市场以大储电芯为主。2025年上半年,全球大储电芯出货量达到218.57GWh,占整体市场的91%。小储电芯出货量达到21.64GWh,占整体市场的9%。
中国储能电芯产业技术实力领先,新一代314Ah电芯正在快速替代280Ah产品,能量密度提升10%,循环寿命突破12000次,更适配海外储能标准集装箱,推动系统成本降低约25%。经历前期的产能快速扩张与激烈价格竞争,储能电芯行业正逐步走出供大于求的阴霾。2024年中国储能电芯行业出货量约为301GWh。
五、储能电芯行业竞争格局
1、竞争格局
全球储能电芯市场呈现高度集中的格局,前五家企业合计市场份额超过78%,显示出行业头部效应显著。其中,宁德时代占据最大份额,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比亚迪和亿纬锂能紧随其后,形成第一梯队。海辰储能、中创新航、瑞浦兰钧等企业也具备较强竞争力,位列第二梯队。此外,远景动力、国轩高科、鹏辉能源以及韩国的Samsung SDI等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整体来看,全球储能电芯产业由少数龙头企业主导,技术壁垒与规模优势成为竞争核心,新进入者面临较大挑战。
2、重点企业
宁德时代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主要从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销售,以推动移动式化石能源替代、固定式化石能源替代,并通过电动化和智能化实现市场应用的集成创新。2024年公司储能电池业务收入为572.9亿元。
六、储能电芯行业发展趋势
1、大容量电芯成主流
2025年大容量储能电芯研发、量产将进一步加速,300+Ah~700+Ah电芯密集发布,392Ah、587Ah为当前布局焦点,600+Ah与700+Ah瞄准未来市场。
2、长寿命与高温适应性成技术标配
市场整体需求呈现出明显的长时化趋势,4小时及以上系统应用增多,这对电芯的低温性能、循环寿命和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企业竞相优化电芯循环寿命,同时高温电芯技术突破显著,高海拔方案逐步普及。
3、行业标准化进程加速
大容量电芯尺寸未定型,企业“观望式创新”加剧内耗,系统集成商呼吁统一第三代电芯容量与尺寸标准,行业标准化迫在眉睫,未来行业将在技术创新突破的同时,加速产业链协同制定标准。
华经产业研究院通过对中国储能电芯行业海量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全面剖析行业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市场供需现状及行业典型企业的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行业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当前发展动向,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5-2031年中国储能电芯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