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样品揭示钛铁矿在月表水分布与存储中的“双重作用”

月球上的水从哪里来?又是如何保存和变化的?这不仅是理解月球演化的关键,也对未来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中的钛铁矿颗粒,我国科研人员首次揭示钛铁矿在月表水分布与存储中的“双重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资讯20

太阳风注入的氢(H)是月表水的重要来源。以往对嫦娥五号月壤中橄榄石、辉石等硅酸盐矿物的分析发现,这些矿物表层水含量很高,且主要来自太阳风。但近期有遥感观测显示,月表水的分布似乎与钛的含量有关:低钛区域含水量通常高于高钛月海玄武岩区域,且富钛区域水的日变化更明显。这一现象在科学界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为了厘清这一问题,我们对嫦娥五号月壤中挑选出的11颗钛铁矿颗粒展开精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颗粒表层确实含有水,其氢同位素特征表明它们的确来自太阳风。但与硅酸盐矿物中的高含水量相比,钛铁矿中的水明显偏少。

为什么同样暴露在太阳风下,钛铁矿的“存水”能力却较差?通过高分辨率透射电镜观察,研究人员发现钛铁矿在太阳风辐照下会产生大量囊泡、晶格缺陷和纳米金属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囊泡结构比硅酸盐矿物发育得更显著。这些囊泡中检测到了氦,却没有水分子或羟基,这说明水可能难以在其中稳定保存。”徐于晨说。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钛铁矿中的铁-氧和钛-氧化学键较弱,虽然更容易与太阳风中的氢结合生成水,但同时也会形成大量囊泡结构。”徐于晨进一步解释道,“当囊泡内气压过高时,反而会导致水的逃逸。加之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微陨石撞击频繁,会促使水分子从钛铁矿中扩散逃逸。”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田恒次表示,这一发现成功解释了为什么月球上高钛区域水的日变化更显著:钛铁矿一边高效“造水”,一边却难以“保水”。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月球水循环的理解,也为未来月球探测和原位水资源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文采编:CY

推荐报告

2025-2031年中国钛铁矿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2025-2031年中国钛铁矿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主要包括企业发展战略与规划分析、投资环境分析、投资机会与风险、投资战略研究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