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
相关观点、报告、数据、资讯
姚洋:2023年稳增长的有利因素与发力点
对于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我分享一点看法。2023年经济增速预期,2023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至少会达到5%,甚至更高。在我看来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21万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4.5% 国际机构看好中国经济复苏前景
新年伊始,各经济体陆续提交2022年GDP答卷。中国率先交卷,经济增速录得3.0%,经济总量突破121万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4.5%。
刘晓春:2023年经济复苏中需要关注的五方面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强劲复苏的起步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政府都有高质量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干劲,只要不再出现俄乌冲突等突发事件,今年实现较高速度发展是完全可能的。而在经济复苏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关注:
陶冬:全球经济软着陆,美联储加息减码,资金流向新兴市场
风险资产市场继续增杠杆,投资情绪变乐观。美元汇率回落,将资金吸出美元区,欧洲股市造好。今年以来,基金更以平均每天10亿美元的速度买入新兴市场,港A股尤其受惠。上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联储和欧央行分别对增长前景表达出乐观态度,从市场到政客对衰退风险的焦虑明显舒缓。美国第四季度GDP增长好过预期,同时通货膨胀的压
滕泰:扩大投资VS扩大消费,中国如何权衡?
春节期间,网络上盛传林毅夫老师的一段视频,林老师说,“说我们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要改成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不是不懂经济,就是故意误导中国”。林老师的论据是,如果没有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带来的家庭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长不可持续,而且消费会消耗家庭储蓄,把家庭储蓄变成家庭负债,最终变成家庭破产。林老师还认为,要警惕扩大
李迅雷:从全球经济走势看中国的风险与机遇
2023年欧美面临衰退和滞胀。全球经济走弱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另外一方面还是它固有的原因。毕竟全球从2019年就已经开始走弱,美国、日本、欧元区以及中国的制造业PMI指数都在往下走,总体是一个低增长、高震荡的时代。
温彬:2022年“平稳收官”,2023年信用扩张有望继续加力提效
12月M2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市场流动性继续保持合理充裕。一方面,在财政支出力度放缓、企业债净融资大幅缩量等因素影响下,12月M2增速有所回落;另一方面,新增信贷较上月明显回升,存款派生效应增强;当前理财赎回压力依然较大,居民存款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也对M2增
李迅雷:市场博弈通胀——下半年美联储会降息吗?
记得2021年2季度,鲍威尔还坚持认为通胀是暂时的。2022年3月,当美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PCE)已经高至7%时,美联储才宣布2018年以来的第一次加息。这一姗姗来迟的加息,再次证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总是落在市场后面,显然对抑制高通胀的效果有限。如今,市场预期2023年通胀将显著回落,美联储或最早在今年7月份降息,这与
温彬:地方债发行明显前置,规模再创新高
2022年,全国共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7447亿元,比上年多增3738亿元,发行使用进度明显加快。其中,新增专项债40265亿元,比上年多增4421亿元;新增一般债7182亿元,比上年减少683亿元。新增地方债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达63.8%,比2021年提高2.7个百分点,对提振基建投资作用明显。
滕泰:扩内需如何发挥消费基础作用和投资关键作用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要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当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扩大内需已经成为目前稳增长的首要任务。在新形势下,扩大内需不能再走老路,必须对消费基础作用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