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炼化行业概况
据统计,2018年中国新增炼油能力3390万吨/年,其中仅有1240万吨/年来自中石油、中石化等国营炼厂,其余全部来自恒力石化、胜星石化两家民营企业。而2018年炼厂份额而言,中石油、中石化2018年炼油能力分别占全国25.45%、32.25%,民营企业占比则达33.54%,高于中石油、中石化。
2018年中国新增炼油能力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中国炼化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虽然中国炼油能力持续上升,炼能不断提高,但整体上中国当前的炼油产能是属于过剩,主要表现在结构性产能的过剩,即一次加工能力过剩、炼能区域分布不均、炼厂平均规模较小等特点。
2019年7月中国原油加工量为5259.5万吨,同比增长3.6%。
2018-2019年7月中国原油加工量统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截至到2019年7月,中国原油加工量为36972.7万吨,同比增长5.5%。
2018-2019年7月中国原油加工量统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据统计,2018年中国地方炼厂开工率为62.5%,主营炼厂开工率为83.3%,全国炼厂开工率为72.9%。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炼化一体化市场运行态势及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三、中国炼化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2018年,中石油、中石化分别占25.45%、32.25%,民营企业占比则达33.54%,高于中石油、中石化。
中国炼油市场格局分布(单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中国总共淘汰落后产能1165万吨/年,淘汰的产能主要集中于山东地炼。
2018年中国炼油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启动千万吨以上的大炼化项目的民营企业,除了恒逸和荣盛外,还有“吴江双雄”恒力集团和盛虹集团。在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里,前者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常减压装置投料开车,后者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众多民企涌入大炼化,背后是近年来决策层的鼎力支持:“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要重点建设七大石化产业基地,推进炼化一体化,推动绿色和石化产业的高效发展。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包括大连长兴岛(西中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
现有石化企业投产情况与基地目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中国炼化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炼化项目布局也在由北向南、由内陆向沿海转移。目前正在开工建设的大连恒力石化、浙江舟山石化、连云港盛虹石化,以及计划入驻广东的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的两大独资化工项目,“地利”因素被发挥到了极致。炼化市场主体多元化带来国内产业格局的巨变,即将迎来的是高段位、高层次的竞争,炼化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
新建项目的后发优势突出体现在大型化、基地化、一体化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上,采用国际先进的成套技术、自动化设备及成套装置,具有生产能力强、工艺水平高、能源消耗低等特点,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都是老企业难以企及的。
对于中国石油下属炼化企业来说,更大的优势在于集团内部产业链形成的上下游一体化优势。相比民营、外资炼厂,中石油下属炼化企业有持续稳定的油源,每年中石油自产1亿吨,加上中俄、中哈、中缅三大战略通道进口5500万吨以上原油,可以实现资源保障率达80%。
面对未来更加开放的市场竞争,中国炼化行业将迎来“能力本位”时代,加速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成为炼化企业实现效益突围的有效途径。
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市场预判下,国内各炼化企业纷纷从“油主化辅”转向“化主油辅”,甚至还有巴斯夫公司等纯化工项目正在抢滩布局。
一体化已是不争的共识,但当前炼化企业最大的挑战是自身,如何改变强大的传统生产惯性,以市场指导生产的逆向思维导向优化化工产业链,在企业内部再造最佳盈利路线图,使企业变成“闻”利而动的市场敏感体,在改造升级提升硬实力的同时,更要注重管理等软实力的再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