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慧城市概述
智慧城市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意念,集成城市的组成系统和服务,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智慧城市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并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关于智慧城市的具体定义比较广泛,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同的定义是,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强调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的方法论应用,构建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城市可持续创新生态。
智慧城市产业链:智慧城市涵盖的范围很广,从功能上讲,涉及了城市运行状态的感知、传输、计算、分析、共享、决策,对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运行、民生等方面进行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智慧城市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主要包含了:顶层设计、硬件、软件、系统集成、运营、应用等部分。在应用方面,主要包括:安防、政务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能源等。其中,安防、政务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涉及了民生的基本刚性需求,且在我国亟待发展,有望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先行。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智慧城市的现状
智慧城市的建设主要由交通、安防、环保、公共服务4个板块构成板块,各司其职同时又相辅相成,在信息通信技术支持下,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布局规划、科学治理、明确职责的原则,共同维护城市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推动加速智慧服务产业的发展,使城市科学化、安全化、生态化、高效化运行。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交通板块主要包括:交通服务、交通控制与管理、综合交通电子支付、交通信息服务、交通安全保障、公共交通运营与管理、货运组织管理等。
环保板块主要包括:环保服务、公共区域卫生服务、城市垃圾清运处理、空气、水质质量监测、能源供应、能原回收处理等。
安防板块主要包括:安防服务、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理刑事犯罪管理、社会公共秩序维护、治安灾害事故处理、户口管理等。
公共服务板块包括:公共教育服务、医疗健康服务、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服务、文化体育服务等。
2013年至2017年,我国智慧城市行业概念企业从287家已经增长到874家,2017年同比增长35%。智慧城市概念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预计未来三年,智慧城市行业概念企数量将超过1500家。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智慧城市的建设带动着多个行业的发展,伴随着大安防时代的到来,安防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得到增加。未来几年,“构建和谐社会”、“平安建设”、“智慧城市”等将成为各级政府的长期任务。受益于此,中国安防行业也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2017年我国安防行业总产值达到6480 亿元,同比增长20%。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随着国家对环境质量监测要求的不断提高,监测范围的不断扩大和频次的增加,以及监测需求量大幅上升,我国环境监测行业也持续发展。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监测仪器专业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环境监测设备行业的总销售额突破了65亿元,同比增长了1.56%。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智慧城市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智慧城市行业的发展主要受到以下问题的限制:
一是智慧城市行业具有较高的资金壁垒,主要体现在:(1)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集中在市政建设、交通管理、平安城市等领域,存在投资金额较大,建设时间较长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企业通常需进行资金垫付,需投入较多的运营资金。(2)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目前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政府项目一般结算时间较长,易造成企业应收账款压力。(3)智慧城市是新兴产业,行业技术水平发展很快,为保持行业竞争力,企业必须进行大量前瞻性研发和持续的人才培养,进一步造成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二是我国许多城市的信息产业比较薄弱,在信息化建设上,并没有制定长期的城市发展规划,也没有进行相关的信息化建设、信息产业发展的管理措施以及政策法规或者标准规范等。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的最大阻碍。而我国也有些智慧城市规范缺乏科学与权威性,智慧城市规划的实行没有进行有效监控。
三是我国还有些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时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划管理的标准以及基础技术的支持,信息共享、数据获取以及更新机制等都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和解决,缺少科学有效的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构架以及适用于不同类型城市所使用运行模式。
技术标准不规范。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标准不规范也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阻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数据格式没有统一,对数字化发展带来很大不便。而我国的物联网技术等在高频领域仍使用国际标准,对于核心的超高频领域,其标准受国外组织控制,若是照搬这种模式需要付出量的专利费用,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设。另外,传感器标签成本过高,不利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
四是智慧城市行业缺乏必要的人才。由于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比较晚,大部分城市的物联网建设不够完善,技术创新人才十分紧缺,尤其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懂技术和了解政府流程与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难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与政府和城市管理、经营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严重影响了信息化平台的运行效率与质量。而我国很多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缺少的人才,主要是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电子科技以及通信类等人才。
四、智慧城市发展趋势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这对提供“智慧城市”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说,将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这些机遇包括:建构、设计和城市总体规划;工程和效率咨询;促进高效和成本有效建设的技术;绿色建筑材料、系统和设备等。民生和产业的发展成为众多城市选择建设智慧城市目标。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的规划者和建设者们认识到,城市可持续发展才是城市发展的最佳选择,它既是城市发展的应循之路,也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则是这一理论的最好实践。针对目前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趋势将在以下三个领域重点突破:
1、智慧城市建设有赖于大数据智慧引擎,通过构建深度覆盖的信息网络体系,使数据应用深入各个环节,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打破城市信息孤岛僵局,实现系统协同运作
2、智能化基础设施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石,为城市提供硬件支持,与软件应用相辅相成,共同决定智慧城市发展前景。智能设施大规模应用于各种生活场景,如交通出行、停车购物、移动消费等等。随着技术与数字智能化应用的高度结合,城市生活实现多层面可持续发展。
3、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注重以人为本,将市民群众的民生需求作为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实现惠民便民,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指数。随着交通、医疗等服务平台的扁平化建设,更多智慧城市应用服务将会延伸发展结合,形成新产业结构,提供人本化服务。
4、国务院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到2020年,中国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当前智慧城市成为各地政府信息化建设热点,盲目性泛滥形成干城一面的格局。智慧城市规划思维与社会环境背景需求相匹配,造就特色优势,提升智慧城市竞争力成为未来建设的重大趋势。
5、建设集约高效的智慧产业体系,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挑战和资源环境约束,未来在城市产业选择上应以信息技术与一、二、三产融合为手段,加快提升经济发展智能化水平。智慧城市产业主要有四种形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促进智慧农业和提升现代服务业。
本文采编:CY3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