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动互联网行业概述
近年来,我国不断对移动互联网的行业规划作出顶层设计,对推动移动互联网创新发展、强化移动互联网驱动引领作用、防范移动互联网安全风险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在媒体融合进程中,移动互联网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逐渐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应用的发展以及宽带中国、提速降费等政策的推进,国内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普及程度日益提升,截至2018年8月国内百兆以上宽带用户占比已近六成,移动互联网用户月均使用流量接近5GB。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移动互联网应用逐渐从跟随者、借鉴者向创新者、引领者发生转变,数字内容服务逐步实现了从PC端到移动端的用户转移,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加强,向多平台、广布局、深延展的方向发展。
二、移动互联网行业用户规模分析
按ITU口径,截至2017年底国内移动用户达到14.74亿,固宽用户达到3.79亿户,距离发达国家平均普及率分别还有21.7%和15.5%增长空间,而显然发达国家普及率依然处于缓慢提升过程中。与此同时,单纯从数量的角度来看,物与物之间的IoT连接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增长力量,从各家知名第三方机构预测来看,2020年全球范围内IoT连接保守预计也超过200亿,相对乐观的估计都在300亿以上。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截至2017年中国固定家宽和移动用户分别达到3.8亿和14.8亿,每百人固宽用户数从2015年开始加速上升至26.86,远超全球平均水平,每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04.58,刚刚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但两者与发达国家相比分别还有超过15%和21%增长空间。换言之,即便不考虑发达国家相关指标依然处于增长过程,国内固宽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也分别还有约5900万和3.2亿增量,而事实上发达国家固宽和移动电话这两项指标目前最高已分别超过40和140。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全国电话用户净增8269万户,总数达到16.1亿户,比上年增长5.4%。其中,移动电话用户净增9555万户,总数达14.2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102.5部/百人,比上年提高6.9部/百人,全国已有16省市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100部/百人。

资料来源:工信部
三、移动互联网细分行业发展
1、在线视频
近年来,在线视频整体市场规模继续快速增长。2018年第二季度,三大在线视频企业(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的活跃用户数量分别为5.27亿人、5.03亿人及4.93亿人,并且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在线视频行业市场规模中,大部分来源于广告营收,而广告则属于受季度影响明显的业务之一,季度性的影响因素直接拉低了在线视频行业的环比增长率,但同比依然保持较高增长率,增长势头强劲。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观看在线视频是中国网民的重要娱乐消遣方式,在线视频服务特点是提供电视剧、综艺节目、电影等长视频。近年来,网民通过移动终端观看在线视频的时长则迅速增长,促使移动端的有效使用时长份额迅速攀升。随着付费营收的结构性上涨,视频产业的价值转换机制也在2017年进入过渡性的调整时期。以各大综合性视频网站平台为例,其付费用户总规模已经达到1.7亿人。2018年第二季度,爱奇艺的付费用户数达到了6710万人,付费率也增加至12.7%。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随着网络视频人口红利的褪去和渗透率的稳定,视频产业的商业模式迎来过渡期,从以流量为导向的单体经济思维向以用户注意力和体验为中心的跨界联动商业模式转型。在线视频内容消费频率高、容易带动潮流文化、传播能量大,正在成为视频企业和非视频企业之间品牌联动、共享营销收益的关键切入点。
2、短视频
短视频,即短片视频,是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一般是在互联网新媒体上传播的时长5分钟以内的视频传播内容;主要依赖移动终端实现快速拍摄、美化和编辑,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实现分享和无缝对接的一种新型视频形式。它融合了文字、语言和视频,可以更加直观、立体地满足用户的表达、沟通需求,满足人们之间展示及分享的诉求。
随着移动终端普及和网络的提速,短、平、快的大流量传播内容逐渐获得各大平台、粉丝和资本的青睐。随着网红经济的出现,视频行业逐渐崛起一批优质的UGC内容制作者,微博、秒拍、快手、今日头条纷纷入局短视频行业。2018年7月,我国短视频行业的月度用户活跃量达到了5.08亿人。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国的短视频行业并没有真正实现大规模盈利,只能用传统的直播视频的盈利模式来维持现状。短视频行业的主要盈利模式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广告赚取利润。(2)会员订阅服务。平台通过直播优质内容,吸引消费者缴费成为会员而获利。(3)平台引流。通过网红主播直播,将特定产品效果直观的展现给观众,吸引观众去指定平台或销售方产生购买行为。(4)粉丝经济,流量变现。粉丝现场打赏,主播和平台分成,一定量的粉丝换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3、IPTV用户规模
IPTV是一种基于网络传送的,包含电视、视频、文本、图形和数据等内容的,具有安全性、交互性和可靠性等特点的可管理的多媒体业务。
随着新媒体技术与产业的不断发展,IPTV作为三网融合的典型平台,以技术和渠道的优势,不断拓展着自己的市场,普及率越来越高。2017年末,IPTV用户数达到1.22亿户,全年净增3545万户,净增用户占光纤接入净增用户总数的53.5%。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目前,我国的IPTV业务由通讯行业的三大运营商运营。取得以TV为终端的IPTV牌照的单位主要有四家,如下表所示:
取得以TV为终端的IPTV牌照的单位
序号 | 企业名称 |
1 | 上海文广集团 |
2 | 中央电视台 |
3 | 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 |
4 | 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目前我国IPTV的发展模式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运作方式。无论是哈尔滨模式、杭州模式还是河南模式,都各具特色,在各自的土壤中深耕当地用户需求和政策环境,形成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总的来说,这些模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跨越“三网”寻找新的突破口。从三网融合角度而言,IPTV完全可以成为其部门融合的契机。IPTV本身即是互联网、广电网和电信网“三网融合”的产物,它既是传统电视业务的互动化延伸,也是传统电信服务的新形态,为“三网融合”提供了最佳的商业模式。
目前,国务院正召集国家广电总局、工信部等部委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推进“三网融合”,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在我国IPTV的发展前景还是很乐观的。
四、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区域分布格局
2017年,东、中、西部地区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分别达到121亿GB、59.9亿GB和64.9亿GB,比上年分别增长151%、154%和198.1%,西部增速比东部、中部增速分别高47.1个和44.1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月户均流量达到1780MB/月/户、1680MB/月/户、1865MB/月/户,西部比东部和中部分别高85MB/月/户和185MB/月/户。

资料来源:工信部
2018年上半年二三线城市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比上升,一线、四线、五线城市占比下降。其中,社交领域应用月活跃用户户量依旧一枝独秀,短视频应用也进入三甲。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五、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移动智能终端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智能化,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和产品不断更新和发展,移动互联网蕴藏了巨大商机和发展前景。当然移动互联网的商机并不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在文化、教育、交流方面也蕴藏着无限的商机和未来发展前景。
移动互联网未来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
趋势一,移动互联网超越PC互联网,引领发展新潮流。未来的互联网将是以移动网络为主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近两年互联网发展变化的最大亮点,它还将引领互联网发展变化之潮流。
趋势二,移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融合,催生新的应用模式。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重构移动端的业务模式下,传统行业甚至互联网传统业务在多终端、移动接入时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移动互联网将会融入到传统行业和企业应用管理之中。
趋势三,不同终端的用户体验更受重视,助力移动业务普及扎根。不同大小屏幕的移动终端,其用户体验是不一样的。适应小屏幕的智能手机的网页应该轻便、轻质化,其承载的广告也必须适应这一要求。而目前,大量互联网业务迁移到手机上,为适应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不同的操作系统,开发了不同的APP,HTML5的“自适应”较好地解决了阅读体验问题,但是,还远未实现轻便、轻质,有的虽然“轻”了,但不美、不好用、不人性化,缺乏良好的用户体验。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应根据不同终端提供不同的网页,以达到最佳的用户体验。
趋势四,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多样化,细分市场继续发力。从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来看,找到清晰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需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摸索期,移动互联网也一样。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网络、终端、用户等方面已经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不盈利的情况已开始改变。移动游戏、移动广告、移动电子商务、移动视频等业务模式流量变现能力快速提升。从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细分市场来看,移动游戏越来越吸引用户注意力和时间,用户付费的意愿加强,移动游戏将进入回报期;移动电子商务如果能够解决好诚信和支付问题,未来发展潜力也巨大;随着手机屏幕的变大,网络的提速和资费的降低,移动广告的潜力也会展现出来;而移动视频可以很好地移植PC端的视频广告模式,收费APP的小额支付模式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量是基础,人气旺必然财旺。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和深化,赢利模式会更加成熟,现金牛会日益强壮。
趋势五,大数据挖掘成蓝海,精准营销潜力凸显。随着移动带宽技术的迅速提升,更多的传感设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地接入网络,加之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带动,中国移动互联网也逐渐步入“大数据”时代。
本文采编:CY2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