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架构的市场应用、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图】

  一、微服务架构概述
  微服务架构(MSA,Micro Services Architecture)是一种架构风格和设计模式,它提倡将应用分割成一系列细粒度的服务,每个服务专注于单一业务功能,运行于独立的进程中,服务之间边界清晰,采用轻量级通信机制(如HTTP/REST)相互沟通、配合来实现完整的应用,满足业务和用户的需求。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微服务架构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为“细粒度切分”,其二为“独立进程”,其三为“轻量级通信”,而这也是微服务架构与前序架构主要区别所在。
企业IT应用架构演变规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微服务架构的特点
  微服务架构的核心在于,通过有效的应用拆分,保证各模块之间的独立性。无论是垂直化的拆分方式,还是去中心化的服务管理,其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各服务之间的独立性,使得微服务架构具备高内聚、松耦合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微服务架构拥有显著优势:
  (1)敏捷性。使用微服务的组织由多个负责运维独立服务的小团队组成。各个团队都是在界限明确的小范围内独立、快速地工作,从而起到减小迭代时间的效果。各个小团队效率的提升将使整个企业组织工作效率进行很大程序的提高。
  (2)伸缩性。合理解耦的微服务架构,可以独立地进行水平伸缩扩展。相比于传统架构中,当业务量、流量增大时,往往采用升级硬件资源的方式,这将导致“机器硬件资源上限”和伸缩时宕机的问题。而采用微服务架构,可通过虚拟化手段实现动态地适配流量,整个水平伸缩的过程将会是自动化的。
  (3)可用性。一方面,微服务架构允许针对不同的服务选择最适合的技术,每个服务都可以使用最合适的开发语言和框架来实现,并通过各自独立的服务配置进行调优;另一方面,微服务架构可以轻松实现故障隔离。通过健康检查、缓存、隔离仓、断路器等技术,可以减小当某个组件出现故障时的影响,从而保证应用的高可用性。
  三、微服务实现途径与应用
  伴随敏捷性、扩展性和可用性方面的诸多优势,微服务架构同样具备明显的局限:贯穿微服务架构搭建全过程的复杂性。企业基于微服务架构搭建IT系统,可以主要分为系统设计和微服务平台搭建两个部分,其中微服务平台搭建工作相对标准化,而系统设计部分则需要根据企业自身业务流程进行个性化实施。具体来看,微服务架构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1)设计复杂性,在微服务架构搭建之前,首先需要根据企业自身业务框架进行梳理,切分现有的单体架构,领域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重要而繁琐;(2)架构复杂性,运用微服务架构不再只是运行一个服务,而是数十甚至数百个服务,因此,微服务架构不仅仅是开发框架本身,还包括一套完整的体系架构以实现成千上万个微服务之间的交互管理。
  微服务架构的应用场景:
  微服务具备敏捷开发、弹性伸缩和高可用的优势,同时由于分布式架构为系统增加了额外的复杂性。因此,微服务并非适合所有企业和场景。具体来看:
  其一,微服务架构适用于规模相对较大的公司。一方面,微服务架构的实现需要包括周边配套工具链在内的一整套微服务体系,因此在企业规模较小时,单体架构在开发效率上具备一定优势,只有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才需要进行微服务系统的建设;另一方面,上述微服务体系建设是微服务架构真正的难点所在,正如首次提出微服务架构概念的MartinFowler所描述,试图实施微服务架构需要极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只有具备一定规模优势的企业,才能够进行微服务的建设,或是有能力自己组建IT团队,或是有资金对外采购IT服务。
企业规模较大时,微服务在开发效率上的优势方可凸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其二,微服务架构适用于云计算模式下碎片化SaaS服务的管理。云计算模式下,SaaS服务具备高度场景化、高度行业化、高度关注用户体验和注重短流程的特点,这也就使得企业将面临IT服务域被纵横分割成多个“小而美”的碎片化SaaS服务的场景。微服务架构将成为管理批量SaaS服务的极佳工具:每一个碎片化的SaaS服务均可视作独立运行的微服务,通过微服务容器云平台实现统一管理和编排。因此,云计算、尤其是企业级SaaS服务的高速发展是微服务架构普及的重要驱动因素。
  其三,微服务架构适用于混合云/多云IT架构应用管理。这是由混合云和微服务架构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由于混合云实现了跨基础设施的部署,其各项服务响应服务的能力必须符合松耦合规则,而其管理基础技术同为API控制、负载均衡等,与微服务治理过程类似,因此通过微服务架构实现对部署于混合IT之上的各项应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敏捷的开发运维,成为各大企业的主要选择之一。根据2015年SolarWinds进行的市场调研,微服务及容器已经上榜成为企业用户混合IT架构管理时最关注的技术之一,考虑到彼时微服务架构概念刚被提出不到两年时间,充分说明该技术在混合IT架构管理方面的适用性。
管理混合IT架构最重要的工具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其四,微服务适用于大型企业IT架构云端迁移。云计算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无论是出于企业自身效益,还是出于政策推动,“大智移云”趋势已成定局。但是由于大中型企业上云过程中,基础设施架构改变跨度较大,IT系统在实现由金属机向虚拟机迁移时,往往会面临单体应用过于庞大,难以快速高效的实现应用与基础设施的解耦的情况,迁移效率和后续可用性成为大型企业(尤其是核心系统)云端迁移的主要忧虑之一。
采用微服务架构可帮助企业IT向云端平稳过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采用微服务架构将极大提升大型企业IT系统云端迁移的效率,主要原因在于个体应用程序规模的减小提升其可操作性,具体来看:(1)应用程序的操作复杂性随规模呈指数型增长,因此经过拆分后的若干个细粒度的单个微服务,对其进行云端部署,其效率将高于将单体架构直接迁移;(2)单体架构云端迁移的过程是持续的,可通过“修缮者模式”或“绞杀者模式”将原有应用系统分步解耦并独立上云,再经由微服务平台进行云端整合,从而实现从传统服务器向云端的平稳过渡。(注:修缮者模式是指将经过拆分的部分进行隔离,并改写程序使其符合微服务架构,从而实现对程序的修补;绞杀者模式则是针对无法采用修缮者模式的情况,例如老旧庞大难以更改的遗留系统,可以在遗留系统的外围,直接将新功能用新的方式构建为新的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服务逐渐“绞杀”老的遗留系统。)
  四、微服务架构的市场情况
  大型互联网企业中,微服务架构已有相对成熟的大规模应用。虽然从定义的角度,微服务架构定义提出较晚,直到2014年才被正式提出,但实际上,彼时大型互联网公司已经有相当多的前期经验累积,并逐渐具备将相应技术成熟应用的能力。截至目前,如Netflix、Wikipedia等公司已将自身IT架构基于微服务完成重构,成为行业中标杆用户,而谷歌则通过多年来在微服务、容器管理方面累积的技术经验,推出Kubernetes开源平台,为微服务行业的发展做出长足的贡献。
IT服务厂商切入微服务市场的三种路径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随着微服务架构的价值逐渐被市场认同,当前时点国内各类IT厂商纷纷开始相关布局,试图在这一新型技术领域逐步累积技术储备和用户资源,从而建立先发优势。企业级IT服务厂商切入微服务市场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提供通用型、工具型容器平台;(2)提供可搭载于容器平台商的微服务应用组件;(3)提供从原有IT架构拆分到容器平台构建再到微服务流程编排全栈技术咨询与实施服务。
云服务厂商布局微服务产业
云服务厂商
容器运行、管理平台及主要功能
AWS
EC2CloudServer,高度可扩展伸缩、高性能容器管理服务,帮助用户轻松地进行安装、操作和扩展集群资源。
Azure
AzureServiceFabric,简化微服务开发和应用程序生命周期管理,可选择语言或编程模型,用户可选择部署ServiceFabric群集或使用AzureServiceFabric网格;后者是一个完全托管的微服务平台,目前提供预览版。
阿里云
ContainerService支持微服务架构,提供高性能可伸缩的容器应用管理服务,支持用Docker和Kubernetes进行容器化应用的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多种应用发布方式和持续交付能力。
IBM云服务
CloudPrivate提供由IBM、Google和Lyft共同发起的开源微服务fabricIstio,应用透明,可以支持跨语言、跨平台的微服务架构;提供了支撑微服务应用交付所必须的DevOps服务。
腾讯云
腾讯云容器服务(TencentKubernetesEngine,TKE)提供以容器为核心的、高度可扩展的高性能容器管理服务,解决开发、测试及运维的环境一致性问题,容器服务提供免费使用,涉及的其他云产品另外单独计费。
华为云
华为云ServiceStage微服务云应用平台,提供一站式企业级微服务应用管理,能够适应企业应用的复杂环境,帮助企业平滑改造上云。同时,ServiceStage的微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帮助企业降低云上应用部署、频繁升级、运行管理和运维复杂性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国内微服务架构实施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初创企业和传统IT实施服务商两类,双方各有业务能力边界,具体来看,初创企业布局较早,在容器技术与管理平台方面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具备发展潜质,现阶段来看无论是参与者数量抑或落地项目数量均显著优于传统IT实施服务商,但存量客户的缺乏会一定程度上拖累公司成长。而传统IT实施服务商拥有一定量的客户积存,同时具备深刻的行业和具体客户认知、在客户积累协助用户进行个性化咨询及产品开发、解决客户痛点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在布局相对较晚的情况下仍有望实现逐步赶超。
  五、微服务应用细分领域分析
  基于细分行业角度,制造业和金融业有望率先发力。调研结果显示,制造业对微服务架构的需求最为强烈,引入SpringCloud、Dubbo等微服务开发框架的企业占比约为10%(这里所说制造业,是大制造的概念,包括制造、汽车、大型制造以及航空业等),制造业相关需求展示了“智造”转型的影响,大量新兴业务场景出现,服务变得复杂,产业的弯道超车带来了明显的微服务需求。需求其次明显的为金融行业,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尤其是一些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等大行都走在架构改造的前列。在自己的创新业务,如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互联网理财等业务上试水微服务架构。在核心业务系统方面,则相当谨慎。一方面是由于监管和政策的原因,另一方面,银行开发体系庞大,IT架构变革将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细分行业微服务落地情况与其IT更新频率调研结果相吻合,充分论证IT架构更新频率的提升将持续驱动微服务架构落
地。
各行业微服务落地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六、微服务应用发展前景分析
  微服务架构相比于传统的单体应用架构,可以极大的提高我们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系统弹性。再加上通过服务化我们可以更容易的以组件的方式组合和重用现有服务,快速地构建出新的服务,使企业和产品更具竞争力,基于微服务架构的优势,未来微服务应用发展前景广阔。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微服务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预测报告》 
本文采编:CY237
下一篇

2017年中国图像传感器(CIS)行业运行情况及发展前景分析【图】

2016年全球CIS芯片销售额116亿美元,2007年,CIS市场规模为40亿美元,2017年市场规模达到125亿美元,CAGR为119%。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