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正加速实现对进口技术和产品的替代「图」

 一、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概述

尾气后处理是当前国际上普遍应用的尾气排放控制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在发动机排气系统上加装净化装置,通过化学或/和物理反应,例如催化转化、过滤捕集等,将有害污染物如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颗粒物等转化为无害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等,从而降低发动机有害排放,达到排放法规要求。尾气后处理系统主要包括壳体和催化单元。其中壳体为催化单元及其他部件的保护外壳,起到隔热、稳定内部结构的作用。催化单元是尾气后处理系统的核心部件,由催化载体和催化剂涂层组成。

尾气后处理系统的核心部件介绍

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发展背景

1、政策环境

近年来,欧盟相继出台欧1-欧6标准,北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对尾气排放不断更新升级,国内相继出台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加快推进全球尾气后处理系统行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行业向全球化、模块化、集中化方向发展。全球国家级环保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为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相关政策

2、社会环境

我国的汽车产业起步较晚,但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分工体系的确立和汽车制造产业的转移,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种类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现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销量已多年蝉联全球第一位。尤其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车消费需求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24年我国汽车总产量约为3128.2万辆,销量约为3143.6万辆。

2019-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情况

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产业链

1、产业链结构示意图

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产业链涵盖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系统制造集成及下游应用三大环节。上游聚焦关键材料,包括贵金属、陶瓷载体、稀土助剂及传感器等,为中游提供基础支撑。中游通过催化剂涂覆、系统集成等技术,将上游材料转化为催化转化器(TWC/SCR)、颗粒捕集器(DPF/GPF)等核心组件,并形成完整后处理系统。下游覆盖整车厂商(乘用车、商用车、非道路机械)及终端用户。

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产业链结构示意图

2、产业链下游

车辆使用年限的增加意味着零部件老化、机械损耗的概率显著上升,对维修、保养及核心部件更换的需求随之增强,形成售后市场的刚性增长动力。全球汽车保有量和平均车龄的持续增长,带动了汽车售后市场的不断扩容,2024年,全球汽车售后市场规模达6746.1亿美元,平均车龄在6-10年的汽车的尾气后处理系统更换需求较高,全球汽车后市场的增长为发动机尾气后处理市场提供了巨大的需求。

2020-2024年全球汽车后市场规模情况

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发展现状

1、全球汽车排气后处理系统市场规模

尾气后处理系统可应用于汽车、摩托、非道路机械、船舶等领域,其中汽车为主要应用领域,亦是公司产品主要销售领域。全球汽车尾气后处理系统市场在减少车辆排放和增强环境可持续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4年,汽车排气后处理系统市场规模为273.4亿美元,2020-2024年CAGR约为4.56%。

2020-2024年全球汽车排气后处理系统市场规模情况

2、全球汽车排气后处理系统占比分布

分产品来看,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SCR)市场规模最大,在2024年达到90亿美元,继SCR之后,随着汽车制造商专注于生产更清洁的柴油发动机,以满足消费者和监管机构对低排放汽车日益增长的需求,柴油颗粒过滤器(DPF)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规模在2024年达到75亿美元,紧随其后,三元催化器在2024年的规模约为58.4亿美元。

2024年全球汽车排气后处理系统占比分布情况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竞争格局

1、行业竞争格局

当前,尾气后处理系统行业全球领先催化剂品牌主要为庄信万丰、巴斯夫、优美科等,在尾气后处理系统封装领域,国内尾气后处理系统行业企业主要为凯龙高科、艾可蓝及中自科技等企业。

我国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竞争格局

2、重点企业介绍

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发动机尾气后处理产品及与大气环保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报告期内主要产品包括符合机动车国VI排放标准的柴油机和汽油机尾气净化产品、符合非道路移动机械国IV排放标准的柴油机尾气净化产品,以及符合船舶国II排放标准的尾气净化产品。2025年上半年艾可蓝营收5.19亿元。

2020-2025年H艾可蓝营收情况

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发展趋势

1、发动机尾气后处理市场蓬勃发展

一方面,在全球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环境治理力度持续加强,发动机尾气排放标准呈不断升级态势。以汽车尾气排放为例,从美国严苛的排放标准,到欧洲历经多次迭代的欧标,再到我国从国一到国六甚至即将到来的国七标准的变化,全球各地都在不断升级尾气排放标准以降低汽车尾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随着尾气排放标准的升级,仅依靠发动机内净化技术和设备已难以契合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因此,在发动机外加装尾气后处理装备成为必然选择,如柴油机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SCR系统)、柴油机颗粒捕集系统(DOC+DPF、DPF、DOC+POC)、汽油机三元催化转化器(TWC)等。与下游已发展成熟的发动机、汽车等传统行业不同,尾气后处理系统行业正处于蓬勃向上的成长期,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

一方面,全球发动机售后市场的不断增长也为尾气后处理系统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主要应用领域的汽车行业,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以及平均车龄的逐步延长,车辆对售后维护和零部件更换的需求日益旺盛。尾气后处理系统作为保障车辆尾气排放达标的关键部件,其在售后市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尾气后处理系统的售后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大,无论是产品的更换需求,还是相关的维修、保养服务需求,都将为行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2、法规标准升级推动尾气处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多年来,为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全球主要国家的排放标准持续升级。以汽车尾气为例,欧洲已完成从欧一至欧六的跨越,我国也实现了国一到国六的进阶,这一进程对尾气后处理系统提出了更高技术要求。同时,随着全球排放标准趋严,各主要国家将全面升级现有标准,在现行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尾气污染物排放限制,加速行业现有技术淘汰,驱动产业技术不断创新升级,相关尾气后处理产品不断推出并升级。

3、中国尾气后处理催化剂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正加速实现对进口技术和产品的替代

近年来,在国家环保政策的强力驱动下,国内企业加大了在尾气后处理催化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在核心材料制备、催化剂配方优化、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部分技术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随着国产产品性能的不断提升和成本优势的逐步显现,其在商用车、乘用车等细分市场的渗透率持续提高。一些国内企业已成功进入主流车企的供应链体系及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售后市场,与外资品牌形成了直接竞争态势。同时,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国内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从核心原材料供应到催化剂生产制造再到终端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竞争力不断增强。

华经产业研究院对中国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发展现状、市场供需情况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竞争格局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并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企业能及时抢占市场先机;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5-2031年中国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本文采编:CY1266

推荐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主要包括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重点省市投资机会分析、领先企业经营分析、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