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行业概述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是一种高金属覆盖率的血管内介入器械,通过极细的镍钛合金或钴铬合金丝编织成低孔隙度的“密网”结构,植入载瘤动脉后,利用其高导流作用重塑血流、促进瘤内血栓形成,同时诱导血管内皮沿支架表面生长,最终实现动脉瘤的生物学愈合和血管重建。
二、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行业政策
自2015年以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卫健委、国家医疗保障局等多部门都陆续印发了支持、规范生物医用材料行业的发展政策,内容涉及生物医药材料技术发展方向、产业升级、质量审核规范、国家集采等内容。这也带动血管介入耗材行业快速发展。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三、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行业产业链
1、产业链结构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行业产业链结构上游为原材料,主要为超弹合金丝材、表面涂层、输送系统等;产业链下游主要为医院,最终流向患者。
2、产业链下游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主要治疗颅内动脉瘤疾病,数据显示,中国颅内动脉瘤患病人数总体呈现上涨态势,对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需求逐步增加,2024年中国颅内动脉瘤患病人数约为8743万人。
四、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中国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逐年增加,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介入治疗手术渗透率提高,且随着更多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产品获批进入市场,中国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市场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0亿元。
人口老龄化叠加卒中筛查普及,每年出血性脑卒中新增≥50万例,带来持续扩大的治疗需求。第五代钴铬合金+通体显影丝技术使支架贴壁率提升15%,输送阻力下降20%,单台手术时间缩短25–30分钟。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行业产量约为1.64万台。
2022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量仅8.36万台,预计2028年将达91.2万台,复合增速48.9%;同期血流导向术式渗透率由2022年的<5%提升至2028年的25%以上。促使中国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行业渗透率上涨,2024年中国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行业渗透率约为1.90%。
五、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行业竞争格局
1、竞争格局
密网支架研发难度高、竞争格局良好,截至2024年月,国内已有7家厂家的9款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其中4家国产(微创脑科学、久事神康、艾柯医疗、泰杰伟业)、3家进口(史塞克、美敦力、Micro Vention)。
2、重点企业
微创脑科学以 Tubridge 系列为核心,在国内率先实现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国产化,并通过规格升级与海外注册巩固龙头地位;集采降价背景下,凭借规模与临床优势继续保持市场领先。根据公司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7.61亿元。
六、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行业发展趋势
1、表面改性全面替代裸金属
2025年起,带生物活性涂层或可降解载药涂层的“表面改性支架”新获批数量已首次超过传统裸金属支架,预计2027年后裸金属产品将基本退出市场。涂层技术路线集中在磷酸胆碱/肝素双涂层——降低急性血栓事件,可降解雷帕霉素涂层——抑制内膜过度增生,内皮祖细胞捕获涂层——加速4周内皮化,缩短DAPT周期。
2、“通体显影+3D旋转DSA”标配化
为解决术中定位误差,国产头部企业(微创脑科学、归创通桥、心玮医疗)已在新一代产品中采用Pt-W合金显影丝与钴铬基体一体化编织技术,实现360°通体显影,配合3D旋转DSA,可把支架释放精度从±1.2mm提升到±0.3mm,预计2026年进入指南推荐。
3、超小直径+远端血管适应症扩张
目前获批产品最小直径2.5mm,2025-2027年将推出1.8-2.0mm系列,用于A1、M2、PICA等远端小血管;配套0.017"微导管即可输送,使适应人群从5%大/巨大型动脉瘤扩展到15-20%中小型及远端动脉瘤。
华经产业研究院对中国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行业发展现状、市场供需情况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竞争格局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并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企业能及时抢占市场先机;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5-2031年中国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