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力电池冷却板行业概述
动力电池冷却板是一种用于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中,专门设计来管理动力电池组温度的关键部件。它通过在冷却板内部设置流道,使冷却液(如水、乙二醇等)在流道中循环流动,从而吸收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确保电池组在最佳温度范围内运行,提高电池的性能、寿命和安全性,同时防止因过热导致的电池损坏或热失控现象。
二、动力电池冷却板行业政策
近年来,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这也带动动力电池冷却板行业快速发展。《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压实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和充电基础设施生产企业产品质里安全责任,严格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安装质里安全管理,建立火灾、爆炸事故责任倒查制度。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动力电池冷却板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三、动力电池冷却板行业产业链
1、产业链结构
动力电力冷却板行业产业链上游铝、铜、铝热传输材料等;产业链中游为动力电池冷却板生产;产业链下游为动力电池冷却板行业应用领域,主要为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工程机械、火电等领域。
2、产业链下游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动力电池产业扶持政策,引导汽车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大力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配套产业的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行业产量约为1096.8GWh,2025年3月中国动力电池产量约为326.3GWh。
四、动力电池冷却板行业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疾速增长和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迅猛发展,直接推动和促进了电池液冷板需求的增长。据统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单车价值约为2300元-3300元,其中电池液冷板单车价值约为700元,预测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冷却板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45亿元。
随着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和减少碳排放的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对其散热管理要求极高,液体冷板能够提供更高效的散热效果,确保电池性能和安全性,因此推动了其市场需求。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冷却板行业市场规模约为74亿元。
五、动力电池冷却板行业竞争格局
1、竞争格局
中国动力电池冷却板行业呈现高度集中化的竞争格局,头部企业凭借技术积累和客户绑定优势占据主导地位。第一梯队为三花智控、银轮股份、纳百川等,这些企业为综合性热管理巨头,深度绑定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电池厂;技术覆盖全产业链。第二梯队为科创新源(瑞泰克)、松芝股份、飞荣达等。第三梯队为其他中小企业。
2、重点企业分析
松芝股份开发的液冷板产品具备高换热量和低热阻的特点,能够有效降低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温度,确保电池性能和安全性。其冷却板产品不仅适用于新能源汽车,还广泛应用于储能系统,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热管理需求。根据公司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电池热管理系统产品收入为1.18亿元。
六、动力电池冷却板行业发展趋势
1、高效散热与轻量化设计
采用微通道设计的液冷板能够显著提高散热效率,同时减少冷却液的用量,降低系统重量。开发高导热复合材料和表面功能涂层,改善界面热阻,提升整体热管理性能。利用一体化压铸技术与拓扑优化设计,进一步减轻冷却板重量并提升散热效率。
2、智能化与动态热管理
冷却板将集成更多嵌入式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控电池温度并反馈数据。通过AI驱动的控制系统实现动态分区温度调节,支持超快速充电和极端条件下的稳定运行。
3、集成化与多功能设计
随着CTP(Cell to Pack)和CTC(Cell to Chassis)技术的发展,冷却板将与电池模块深度集成,降低复杂性并提高空间效率。冷却板不仅用于散热,还将承担结构支撑和安全防护功能。
华经产业研究院通过对中国动力电池冷却板行业海量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全面剖析行业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市场供需现状及行业典型企业的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行业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当前发展动向,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5-2031年中国动力电池冷却板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