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体育消费潜力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城市体育的发展长期面临着供需匹配不够协调的矛盾:大型体育场馆非赛时利用率低、运营成本高,而市民日常健身需求持续增长,“健身去哪儿”问题突出,社区体育设施供给不足且品质有待提升。这一矛盾不仅反映出体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困境,更揭示出传统的“以设施为中心”的供给模式已难以满足大众对体育体验化、场景化和社交化的新需求,而以全民普惠为基调和背景的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急需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31号文”),其中专门提及“拓展体育消费场景”,将之定位为释放体育消费潜力的6项20条重点举措之一,由此将以场景创新重构体育与城市、生活及消费之间的关系,不仅旨在推动体育空间从单一功能导向转向复合体验导向,更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业已进入提质增效、范式转换的新阶段。日前举办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就专门设立了体育服务专题展区。

体育产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

早在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体育产业已进入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新征程,侧重于解决体育产业“从无到有”的规模扩张问题。这次的“31号文”则将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从硬件设施建设转向软性场景营造,从单一体育功能转向多元复合体验上来,着眼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侧重于实现“从有到优”的质量提升。

这种政策转型具有深刻的社会和经济背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由2014年的1.36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6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由0.64%提高到1.15%;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规模,也从3.6亿人扩大至5.5亿人。我国人均GDP已从2014年的4.66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9.57万元,此间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体验式消费的需求日益凸显,体育消费随之呈现出从功能性需求向情感性、体验性需求升级的趋势。体育消费是绿色健康消费,有望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31号文”准确把握了这一消费升级趋势,通过培育消费场景、创新服务模式、拓展融合业态等措施,将推动体育产业实现内涵式发展。所有这些举措都指向一点: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城市体育空间从功能主义到人本主义的范式转换

“31号文”明确提出要充分挖掘城市各类“金角银边”空间,配建群众身边“小而美”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引导商业综合体、景区、商圈、街区等引入体育健身、赛事活动等业态,支持在体育场馆、体育公园、运动营地等打造一批沉浸式体育消费场景。如果说传统的体育空间往往遵循功能主义规划理念,主要满足特定体育项目的训练和比赛需求,相对缺乏与城市生活的有机联系的话,那么,新型体育消费场景则强调空间的复合功能和体验价值,充分彰显了人本主义的规划理念,亦是将体育真正植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日常生活的生动体现。

城市更新的进程为体育空间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全国各地实践中不乏此类成功案例。比如,首钢工业园滑雪大跳台项目通过工业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实现了从工业空间向消费空间的成功转化。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则通过空间重构和功能置换,实现了从单一赛事场馆向体育服务综合体的转型,成为集赛事举办、健身休闲、社交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活力节点。这些项目往往投资规模较小,却既完善了全民健身设施网络,也提升了城市空间品质,体现了“集约发展”和“存量优化”的规划理念。

商业空间与体育功能的融合,则代表了另一种创新路径。购物中心内设置的室内滑雪、攀岩、潜水等体验式体育业态,既能为商业空间带来稳定客流,也能为体育项目提供优质的载体空间,有助于彰显体育业态的商业引流能力。

体育消费场景从单一消费到复合体验的价值重构

创新体育消费场景,还可以表现在业态融合、技术应用和服务模式等多个维度。这种创新本质上是对体育消费价值的重新定义和深度挖掘。

以“体育+”融合模式为例,体育与商业、文化、旅游等功能的融合,有助于创造更加丰富的消费体验;体育与夜间经济、假日经济等概念的结合,则延长了服务时间,提升了空间利用效率;VR/AR、智能设备等创新应用,则增强了体育运动的互动性和沉浸感。

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同样重塑了体育消费体验。智能穿戴设备、运动应用程序、增强现实等技术不仅打破了时空限制,还创造了全新的运动参与方式。公众熟悉的“数字高尔夫”正是通过技术手段将传统高尔夫运动所需的巨大空间压缩至室内,大幅降低了参与门槛,拓展了消费群体。这种技术创新与其说是提升了服务效率,毋宁说是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

从城市社会学视角来看,体育消费场景的建构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社会空间的生产过程。在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看来,空间不仅是物理容器,更是社会关系的载体。当代体育场景通过空间设计与业态组合,创造出具有特定文化意涵和社会价值的场域,成为青年群体进行社会交往、文化认同和身份建构的重要媒介。对青年群体而言,体育消费不仅满足健身需求,更是社会参与和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青年体育消费的决策不仅基于功能需求,更受到情感体验和社会认同的强烈驱动。一个成功的体育场景能够通过环境营造、符号设计和互动机制,满足青年群体对圈层认同、情感抒发和自我表达的深层需求。

这种空间重构对青年群体而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将体育设施嵌入城市多元空间,可大幅提升运动可达性和便利性;多元化的场景设计可满足不同兴趣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增强体育参与的包容性;时尚化的空间设计和社交功能,亦可使体育活动超越单纯的身体实践,成为青年文化消费和生活方式表达的重要形式之一。上述转变如能落地,则推动体育从选择性活动向日常必需性消费转变,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消费市场,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镜中之花”。

迈向以人为本的体育城市建设

体育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更是链接人与人、人与城市的情感纽带。将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转型为具有更多文化意涵的体育场景,其本质上不仅是单纯破解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之难题,更是对城市空间价值的再发现和再创造。当运动逐渐成为习惯、健身融入日常,城市将不仅仅因建筑而宏伟,更因人的活力与健康而充满活力。“31号文”所提出的“大力提振消费,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实质上也呼应了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

创新城市体育新空间,将大幅激发体育产业新活力。通过盘活城市“金角银边”、构建“15分钟健身圈”,让体育设施成为触手可及的公共服务;推动“体育+”融合发展,形成文体旅商多领域联动,拓展沉浸式消费场景,激发城市经济活力,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探索“政府指导、专业运营、企业参与、群众受益”的公共服务模式,让体育成果更多惠及全体市民,从而实现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7万亿元的目标。

激发体育消费潜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宜居、健康、充满活力的城市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这既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体育城市和人民城市的内在要求。

本文采编:CY

推荐报告

2025-2031年中国体育产业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2025-2031年中国体育产业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主要包括基地建设情况分析、领先企业经营分析、营销模式与战略分析、投资前景及趋势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