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雷达芯片行业概述
随着科技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成为人们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每年的交通事故也日趋增多。人们对汽车驾驶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让汽车行驶更安全和更便捷已成为新一代汽车的重要保障。无论是高级汽车驾驶辅助系统(ADAS),还是无人驾驶技术,汽车雷达是汽车的“眼睛”,起到探测汽车周围环境和主动避免交通事故的重要作用。
激光雷达是一种汽车雷达,但易受天气环境影响,成本高,应用受限。毫米波汽车雷达因具有全天候和低成本的优势而得到了广泛应用,逐渐成为汽车的主流雷达技术。雷达芯片是汽车雷达的核心器件,一般由主芯片、传感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和转换、传输芯片组成。
雷达传感器用芯片构成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雷达芯片在整个雷达产品中不仅成本占比大(目前占到毫米波雷达总成本的70%),同时由于在雷达中属于上游技术,毫米波雷达芯片向来是巨头的战场。
雷达芯片产业链示意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芯片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二、雷达芯片行业现状
自动驾驶是当今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全球大多数汽车厂商均有推出自动驾驶汽车的计划,部分领先企业已经推出了自动驾驶量产车型。
全球范围各大汽车公司推出自动驾驶车辆计划与进展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及美国机动车工程师协会(SAE)将汽车自动化划分为0至5级,随着等级提高,所需要的雷达数量也会逐渐增长。简单的巡航系统只需要1~3个雷达系统和1个辅助摄像头,而4、5级的自动驾驶则需要6~10个雷达系统、6~8个辅助摄像头以及1~3个激光雷达。随着自动驾驶等级的提高,将带动雷达芯片行业的增长。
自动驾驶等级划分及概述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有研究数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车载毫米波雷达出货量可达7200万颗。按国内ADAS渗透率在2020年达到30%估算,每套ADAS需要4个短距毫米波雷达和1个长距毫米波雷达,仅中国出货量就可达4500万颗,大量的雷达出货将为我国雷达芯片市场奠定基础。2018年我国雷达芯片市场规模增至16.8亿元,随着ADAS渗透率的不断提高,未来雷达芯片市场仍有大量的增长空间。
2014-2018年中国雷达传感器用芯片行业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雷达芯片行业主要参与者
由于我国雷达芯片产业起步时间晚于德国、美国等国家,在雷达芯片技术上的积累及产业布局均落后于全球领先水平,芯片的自主程度及国产化程度低。目前国内的雷达芯片市场基本被英飞凌、恩智浦、飞思卡尔、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等芯片巨头所瓜分,国内厂商正在奋起直追,上海加特兰微电子表现最为突出。
国产雷达芯片参与企业及其进展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雷达芯片行业发展趋势
1、雷达芯片国产替代尚需时日
2014年成立的上海加特兰微电子,是亚洲第一家通过车规认证的77GHz毫米波雷达芯片公司。2017年10月,加特兰发布了包括用于车载毫米波雷达的77GHz芯片——Yosemite(2T4R)、Yosemite(4T8R)和用于工业级消费市场的60GHz芯片Yellowstone。在60GHz的毫米波雷达方面,近年大热的无人机、机器人也在为其提供充分的应用场景。今年的慕尼黑电子展期间,加特兰又发布了更高集成度的系统单芯片。加特兰的芯片同样具有级联的能力,可将多块芯片集成使用。基于其芯片的毫米波雷达,都是国内的厂商,目前已有部分产品进入了前装量产阶段。
随着毫米波雷达市场的兴起,会有更多海归人才和创新企业跑步进入毫米波雷达的战场,但由于芯片领域本身是一个高科技领域,需要克服的技术难题较多,尤其是汽车市场,国产雷达芯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产雷达芯片只是射频收发组件,并完成射频上下变频功能,而收发单元在整个雷达系统中功能和成本比例并不很高,相比其他图像处理和ADAS芯片,目前国产的雷达芯片并不具备雷达信号处理相关算法的核心功能。二是从中国自主汽车与零部件发展历程看,国产零部件芯片(专用化芯片)需要经历国产零部件的发展并成熟后,市场机遇才能爆发(目前国产工业领域专业24GHZ芯片仍很难量产),因此,国产雷达芯片还需要3~5年的零部件稳定期后,才会出现真正的快速增长。
2、雷达芯片性能指标持续提高
第一、为了扩大更大测试范围,毫米波雷达需要实现更快速的扫描,相应的ADC需要更加的快速,以保证响应客户需求;为了给多传感器提供丰富的数据,雷达的处理基带需要变得更加快速;第二、未来的毫米波雷达需要覆盖长距、中距和短距,能够在不同模式下实现自由切换,除了水平方向的方位探测之外,俯仰角的探测也将成为毫米波雷达的必需功能;第三、智能驾驶飞速发展,也给传感器和毫米波雷达提出更高速度要求,未来的毫米波雷达开发和应用需要更加简单、高效;第四、作为智能驾驶的核心部件,毫米波雷达必须满足ACQ-100的可靠性要求,同时功能安全,让雷达具备错误自检能力,传感器数据更加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