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洋灾害概况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风险日益突出。各类海洋灾害给我国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生态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2011-2020年我国海洋灾害导致的直接损失每年平均87.6亿元,平均每年死亡或失踪高达50人。2020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均为最低值,损失8亿元,死亡(含失踪)6人,相比2019年分别减少93%和73%。
2011-2020年中国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情况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局,华经研究院整理
2020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和海浪灾害为主,海冰、赤潮、绿潮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省市是浙江省,直接经济损失3.55亿元,主要遭受了风暴潮。随后是辽宁和福建因风暴潮而分别导致2.63亿元、1.24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2020年沿海各省市主要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分布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局,华经研究院整理
从近十年的海洋灾害损失情况来看,浙江依旧是受海洋灾害损失最大的省份,2011-2020年平均每年损失19.25亿元,平均死亡(含失踪)14人。而福建在近十年也饱受海洋灾害困扰,造成的每年直接损失达13.92亿元,平均每年有11人死亡或失踪。
2011-2020年中国沿海各省市主要海洋灾害损失情况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局,华经研究院整理
二、风暴潮灾害
2020年,我国沿海共发生14次风暴潮,7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8.10亿元,其中,台风风暴潮过程10次,6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5.56亿元;温带风暴潮过程4次,1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54亿元。2020年8月3-5日爆发的2004“黑格比”台风风暴潮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最大,高达35515.2万元。唯一幸运的是2020年的风暴潮灾害并没有完成人员的死亡和失踪。
2020年中国风暴潮灾害过程及损失统计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局,华经研究院整理
2020年,我国风暴潮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比最大的是浙江省,占风暴潮灾害总直接经济损失的43.83%。随后,辽宁省也深受风暴潮灾害的影响,直接经济损失占比达32.59%。
2020年中国风暴潮对各省市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比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局,华经研究院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海洋灾害防治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三、海浪灾害
2020年,我国近海共发生有效波高4.0米(含)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36次,其中台风浪18次,冷空气浪和气旋浪18次。发生海浪灾害8次,因灾直接经济损失0.22亿元,死亡(含失踪)6人。其中,江苏省受海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达1918.99万元,占海浪灾害总直接经济损失的86%,死亡(含失踪)人数最多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死亡(含失踪)6人,而山东省因海浪灾害共搜毁10艘船。
2020年中国海浪灾害主要损失统计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局,华经研究院整理
从区域分布来看,广西壮族自治区遭受海浪灾害次数最多,为3次。从时间分布来看,3月和7月是海浪灾害发生次数最多的月份,均为2次。3月是海浪灾害造成死亡(含失踪)人数最多的月份,为4人。7月是海浪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月份,为0.20亿元,占海浪灾害总直接经济损失的91%。
2020年中国海浪灾害过程及损失统计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局,华经研究院整理
四、海冰灾害
2019/2020年冬季,我国渤海湾和莱州湾基本无冰,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受海冰影响较轻,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2019-2020年中国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
注:“—”表示当年度渤海湾和莱州湾基本无冰,无法计算该海域最大分布面积和浮冰离岸最大距离。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局,华经研究院整理
五、海啸灾害
2020年,我国未发生海啸灾害。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针对发生在全球海域的37次海底地震共发布了62期海啸信息。监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7次海底地震引发了局地海啸,均未对我国产生影响。
2020年全球海啸事件列表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局,华经研究院整理
六、赤潮灾害
1、分时间
2018年起,我国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都处于较低水平。2020年,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31次,累计面积为1748平方千米。与近十年相比,2020年赤潮绳网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均有明显偏少的特点,发现赤潮次数最少,累计面积为第二低值,略高于2018年(1406平方千米)。
2011-2020年中国海域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局,华经研究院整理
2、分海域
从区域分布来看,东海海域是受赤潮影响最大的海域,发现赤潮次数最多且累计面积最大,分别为19次和1561平方千米。其次是南海海域,发现赤潮6次,累计面积为112平方千米。
2020年中国各海域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局,华经研究院整理
3、主要赤潮过程
从沿海各省市海域分布来看,浙江省海域发现赤潮次数最多且累计面积最大,累计面积超过100平米的赤潮次数高达5次。2020年共有有毒赤潮2次,分别发现于天津近岸海域和广东深圳湾海域,累计面积81平方千米。2020年,累计面积最大的两起赤潮过程分别发生在浙江南麂—洞头—温岭以东海域和石浦—渔山海域,最大面积均为380平方千米。持续时间最长的赤潮过程发生在天津市近岸海域,持续时间84天,为8月21日-11月12日,最大面积75平方千米。2020年,我国海域引发赤潮的优势生物共14种。其中,东海原甲藻作为优势生物引发赤潮的次数最多且累计面积最大。
2020年中国主要赤潮过程统计
注:本表仅列出最大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含)和有毒的赤潮过程。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局,华经研究院整理
七、绿潮灾害
2020年4-7月,绿潮灾害影响我国黄海海域,分布面积于6月23日达到最大值,约18237平方千米;覆盖面积于6月15日达到最大值,约192平方千米。引发大面积绿潮的主要藻类为浒苔。与近十年相比,2020年浒苔绿潮具有消亡时间早、分布面积和覆盖面积小的特点。浒苔绿潮消亡时间提前至7月下旬,略晚于2017年;最大分布面积和最大覆盖面积均为最低值。
2011-2020年中国黄海海域浒苔绿潮发生情况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局,华经研究院整理
华经产业研究院对中国海洋灾害行业发展现状、市场供需情况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竞争格局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并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企业能及时抢占市场先机;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1-2026年中国海洋环境监测市场全面调研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