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气管镜行业概述
支气管镜是一种可以通过进入支气管,来观察支气管黏膜状态以及有无增生等其他病变发生的医学仪器。支气管的镜头通过导管相连,可以经口或者经鼻进入支气管,部分病人因为病情原因不能经口、经鼻进入的,需要将气管切开进入。
二、支气管镜行业发展背景
近年来,医疗器械行业各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旨在提高医疗器械领域创新能力、完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上述政策和法规的发布实施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行业监管体制,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并为医疗器械行业企业提供更好的支持,促进行业整体发展。随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医疗器械行业的监管更加严格,对行业内企业的技术能力水平、质量体系管理等提出更高要求,促进良性竞争和优胜劣汰。在趋严的监管及经营环境下,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产品性能好的企业能够获得更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机遇。
三、支气管镜行业产业链
支气管镜行业产业链涵盖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设备制造及下游应用领域。上游包括电子元器件、医用材料、光学元件及生物医药,由电子元器件制造商、材料供应商及自动化设备生产商构成。中游为支气管镜生产商,涵盖硬支气管镜、软支气管镜及治疗性设备,并涉及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下游应用聚焦医疗机构、患者及科研机构,用于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介入治疗及健康管理。
四、支气管镜行业发展现状
1、我国支气管镜产品产量
我国支气管内窥镜行业起步较晚,期初企业规模小导致研发投入不足,设备落后,严重制约了我国支气管内窥镜企业的自主创新,导致在市场上竞争力较弱,目前在一次性支气管镜的大力推广、国内支气管内窥镜企业生产技术的提升、产品国产化率水平提高等因素的作用下,本土品牌支气管内窥镜产量增长迅速,2024年我国支气管镜产品产量达到了44892条,同比增长143%。
2、我国支气管镜市场规模
支气管电子内窥镜主要供医疗机构对患者气管、支气管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用。具有高分辨率的图像传感器,相比纤维支气管镜,大大提高了分辨率及图像色彩的还原性,能够使得所观察的粘膜表面微小的色差更加鲜明,相比支气管纤维内窥镜,支气管电子内窥镜的大视场角还使得导入患者气管或支气管时更加容易。据统计2024年我国支气管镜市场规模约为16.99亿元,2017-2024年CAGR约为10.14%。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6-2032年中国支气管镜行业发展全景监测及投资潜力评估报告》
五、支气管镜行业竞争格局
1、行业竞争格局
在国产企业的大浪淘沙后,具备多竞争优势的国产企业有望受益集中度提升,最终形成仅少数优秀国产支气管镜品牌参与主流竞争的稳态格局。近十年国内涌现出大量的支气管镜企业(设备、耗材、零部件等均包括在内),数量多、体量小,是现阶段国内支气管镜企业的现状,支气管镜的高临床使用壁垒,决定了打造品牌才是这些厂家最终角逐的落脚点,在支气管镜需求浪潮下,具有各方面先发优势的企业有望大幅受益于集中度提升,除外资龙头,未来或将仅少数的国产优秀品牌被筛选进入主流赛道。
2、重点企业介绍
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医疗诊断及治疗设备的自主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医用超声诊断设备、消化与呼吸内镜、微创外科产品和心血管介入产品等。公司始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致力于为全球医疗机构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经过多年努力,公司产品线逐渐实现了从内科到“内科+外科”,从诊断到“诊断+治疗”,从设备到“设备+耗材”的扩张,多产品线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9.64亿元,其中内窥镜及镜下治疗器具营收3.88亿元。
六、支气管镜行业发展趋势
传统的支气管镜有3个缺点:维修成本高,需要及时清洗消毒,以及易传染微生物。在无法完全保证支气管镜的安全时,特别是对于ICU等科室而言,使用一次性的支气管镜可以避免由于消毒失败所导致的感染暴发。支气管镜生产商需要改进支气管镜的设计和结构,减少无法清洗或消毒到位的区域。未来有必要探索出一种更加高效、安全、适用、经济的消毒灭菌方法,以期提高支气管镜检查的安全性,满足临床的诊疗需求。
华经产业研究院对中国支气管镜行业发展现状、市场供需情况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竞争格局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并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企业能及时抢占市场先机;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6-2032年中国支气管镜行业发展全景监测及投资潜力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