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品混凝土行业概述
商品混凝土,是指由水泥、砂石骨料、水以及根据需要掺入的外加剂、矿物掺合料等成份按一定比例,在搅拌站经计量、拌制后出售的、采用运输车在规定时间内运至使用地点的混凝土拌合物。相比较现场搅拌的混凝土,因在保障工程质量、降低能耗、节省施工用地、改善劳动条件、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益处颇多,商品混凝土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推广。商品混凝土采用集中搅拌,使得混凝土生产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转变,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实现了混凝土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二、商品混凝土行业发展背景
1、政策环境
近年来,为了促进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发展,以及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力度,我国有关部门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2024年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做好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示范推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码头工程海洋环境混凝土耐久性关键技术创新应用,研究提高码头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2、社会环境
商品混凝土作为基础性建筑材料,其需求量直接受下游基础设施建设、工业设施建设、民用建筑建设等影响,从更深层次来说,基础性建筑材料的市场需求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90年代至今,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等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虽然近些年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我国人均GDP距离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经济仍然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2016年以来,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GDP增速逐步放缓,但经济总量持续扩大,2024年首次突破130万亿元,显示出经济的韧性和稳定性。
三、商品混凝土行业产业链
1、产业链结构示意图
商品混凝土的上游行业主要有水泥制造行业、砂石骨料的开采及加工行业、混凝土外加剂生产行业等;下游行业主要有市政及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从原材料方面来看,水泥、砂石骨料是混凝土最主要的原材料,其稳定供应对混凝土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2、产业链下游
2024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3324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7%。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13330万平方米,下降13.1%。房屋新开工面积73893万平方米,下降23.0%。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53660万平方米,下降23.0%。房屋竣工面积73743万平方米,下降27.7%。其中,住宅竣工面积53741万平方米,下降27.4%。
四、商品混凝土行业发展现状
2016-2021年期间,我国商品混凝土产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总产量由2016年的18.55亿立方米增长到2021年的29.57亿立方米,复合年均增长率9.77%。2021年后受到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的影响,我国商品混凝土产量进入下行周期,2021年至2024年,我国商品混凝土产量逐年下滑,但仍保持在20亿立方米的产量之上。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商品混凝土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五、商品混凝土行业竞争格局
1、行业竞争格局
目前,我国商品混凝土行业正处在快速增长期,各区域发展不平衡、产能利用率差异较大,竞争激烈程度有较大差异,同时存在行业布局不合理、小规模企业比例高、企业资质良莠不齐、部分地区混凝土生产粗放、效率低下、质量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商品混凝土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竞争进一步加剧,越来越多的地区将加强混凝土市场的监管,有序引导混凝土企业的良性竞争。
2、重点企业介绍
海南瑞泽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包括商品混凝土生产与销售、市政环卫业务以及其他业务。公司是海南省商品混凝土行业中唯一的上市企业,在二十多年的长期发展中,公司积累了较高的知名度。2024年海南瑞泽营收13.04亿元,商品混凝土板块营收10.18亿元。
六、商品混凝土行业发展趋势
1、绿色、低碳、智能
预拌混凝土行业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将逐步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过渡,从依靠要素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关键过程,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是这一过程的重要推动力之一。2023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中特别强调我国将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全面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建造,对建筑材料质量水平提升作出一系列部署。行业也将进一步开启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绿色创新型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数智制造型转变、从低值普通产品向高值高性能产品转变的历程。上述绿色和智能发展的政策理念引导我国商品混凝土行业由传统加工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不断完善绿色生产工艺,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生产管理,在质量控制、节能降耗、资源利用等方面实现突破升级。
2、多功能混凝土
随着建筑行业对高性能、多功能的需求不断增加,多功能混凝土将在建筑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微生物自修复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超低温混凝土、海工混凝土等特种混凝土的应用,将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工程提供更高效、更可靠、更环保的解决方案。微生物自修复混凝土是一种能够自动修复裂缝和损伤的新型建筑材料。例如,通过将固载有微生物的载体材料内掺入混凝土中,利用了微生物自然代谢的过程,可以在裂缝产生后迅速形成碳酸钙等矿物质,填充裂缝、实现自修复。这种混凝土不仅延长了使用寿命,还减少了维护成本,未来有望在建筑、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自密实混凝土是一种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流动并填充模板内所有角落的高性能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无需振捣,减少了施工时间和劳动力成本,避免了因振捣不足或过度振捣导致的质量问题,可以广泛应用于桥梁、隧道、高层建筑等复杂结构工程中,尤其适用于钢筋密集或空间受限的部位;超低温混凝土是指在极低温度环境下(如-40℃至-196℃)使用的混凝土,主要用于液化天然气(LNG)等低温储藏设施。研究表明,超低温环境下混凝土的抗压、抗拉强度与弹性模量显著增强,但其抗冻融耐久性较差。超低温混凝土的开发与应用对清洁能源储存设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海工混凝土主要用于海洋工程,需要具备抗海水侵蚀、抗氯离子渗透等特殊性能。这种混凝土在海洋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能够显著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
3、循环再生混凝土
循环再生混凝土是指通过回收、破碎、筛分和处理废弃混凝土,得到再生骨料后,将其部分或全部替代天然骨料配制而成的混凝土。这种材料不仅具备传统混凝土的性能特点,还具有环保、节能、资源利用率高等优点。国家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明确要求提高绿色混凝土的应用比例,推动再生混凝土骨料行业的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循环再生混凝土在道路建设、墙体材料、预制构件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将不断扩大。
华经产业研究院通过对中国商品混凝土行业海量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全面剖析行业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市场供需现状及行业典型企业的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行业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当前发展动向,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5-2031年中国商品混凝土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