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海新添一座高铁站!总规模达48.5万平方米 规划年旅客到发量5400万人次 预计2027年投运

深度达32.75米的存车线工作井基坑开挖工程正式启动,塔吊林立的工地上,上海第四大火车站正破土成长,这座规划年旅客到发量5400万人次的超级枢纽,将结束上海北部没有大型高铁站的历史。

今年4月,上海宝山站正式开工建设。计划工期852天,预计于2027年6月30日竣工。作为上海北部唯一大型高铁枢纽,宝山站设计日均铁路旅客到发量达14.5万人次,年旅客到发量约5400万人次,规模仅次于上海虹桥站、上海东站、上海站。

中国第二座叠场车站

为充分集约利用土地,宝山站采用叠场形式进行设计,是继北京丰台站后中国第二座双层车站,高架层为沪渝蓉高铁场(4台8线),地下层为沪通铁路场(4台10线),这种设计实现了铁路与城市空间的高效融合。站台总规模达8台18线,站房面积8.1万平方米,总建筑规模达48.5万平方米。

沿江经济带上的“新心脏”

宝山站集多条铁路与轨道交通于一体,成为连接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的关键节点,它既是沪渝蓉高铁(北沿江高铁)的始发站,同时也是沪苏通铁路二期的重要站点。依托宝山站,未来宝山可实现半小时可达南通、常熟等近沪地区,1小时可达扬州、南京等大都市圈,2小时可达合肥等长三角城市,3小时可达武汉等中部地区城市,进一步拓展宝山“123小时交通圈”范围,推动地区快速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及上海大都市圈国家战略发展之中。

宝山站还是上海新建轨道交通19号线的北部起点,19号线全长46.2公里,被誉为“换乘王”,将串联闵行、徐汇、浦东、虹口、宝山五大区域,未来将与轨交18号线二期实现同站换乘。19号线以及市域线的开通,将使宝山站至人民广场、虹桥枢纽的通勤时间缩短至25分钟左右。此外宝山站还可以通过地面道路与北侧地铁3号线江杨北路站衔接,构建多层级、多通道的轨道出行网络。同时,宝山站还预留了市域铁路宝嘉线未来接入条件(预留捷运线),这种“四场合一”“无缝换乘”布局(集国铁沪渝蓉场、沪通场、地铁19号线、预留捷运线于一体),使宝山站堪称“超级枢纽”。

站城融合,下车即购物

宝山站的建设不仅填补了区域交通空白,更是对“站城融合”理念的深度落实,该项目通过“高铁+地铁站+城+产+商+居一体化”设计,将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深度结合。站房上方规划2.8万平方米商业空间,引入科创展示、文化体验等多元业态,打破传统车站单一功能模式,实现了国内高铁站上盖开发的创新突破。站前广场商务区已经全面启动建设,含酒店、办公、商业综合服务等多种功能,总建筑面积约39万平方米,其中商业综合体面积约11.5万平方米,合生创展集团旗下高端商业品牌“合生汇”已正式签约,建成后旅客步行几分钟即可从站台到商业区,真正实现“下车即购物”的便捷体验。合生汇的入驻有效弥补了大吴淞区域高端商业较少的短板,高能级商业带来的辐射效应将有力推动“站城融合”理念的实现,使宝山站从单纯的交通节点升级为辐射北上海的城市活力中心。该项目计划于2027年与高铁站同步建成。

打开对内、对外两个扇面

高铁上海宝山站通过构建对外辐射通道和对内协同网络,实现“对内”深度融入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对外”联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面向全球,打开了上海北部发展的“两个扇面”,有望成为联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对内,宝山站建成后将在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间建起一条快速新通道,对于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增强上海对长三角的辐射能力和龙头作用,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沪渝蓉高铁始发站,宝山站向西经苏州、南通、南京、合肥、武汉、重庆等城市直抵成都,构筑了一条贯穿长江经济带、高效绿色的交通大动脉,显著压缩了时空距离,提升了物流和人流效率,推动了沿江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协同合作,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对外,通过沪苏通铁路可直达上海东站,将宝山到浦东国际机场的时间缩短至约30分钟,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航空枢纽与铁路网络的联动效应。除此之外,宝山站更是撬动“大吴淞”战略区域发展的关键支点,其与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联动,是推动宝山从“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迭代升级的核心支撑。宝山站与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直线距离仅约5.5公里,宝山区正积极探索“站港联动”,以多元化交通方式串联区域内相关重点发展地区,通过丰富商业消费场景、打造“培训+体验+赛事+旅游”组合的综合性水上运动体验中心、完善邮轮产业生态等,将站港交通“流量”转化为地区经济“增量”。

高铁上海宝山站的落成将有望刷新宝山至多地的时间成本,为北上海带来一场速度革命,进而为宝山打造科创中心主阵地赋予更为流动自由的资源、释放更多区域协同的效应,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座集交通、科创、文旅于一体的北上海新地标正在加速崛起。

本文采编:CY
下一篇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甲醇生产和应用国,甲醇燃料助力内燃动力转型升级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甲醇生产和应用国。2023年甲醇的产能达到1.1亿吨,产量超过8400万吨,主要用于制烯烃、甲醛、甲基叔丁醚等化工原料。近年来,由于过高的石油能源对外依存度,以及降低燃料碳排放的压力,甲醇作为低碳燃料应用的比例逐年增加。随着具有碳中和潜力的绿色甲醇发展,加之国际海事组织对使用绿色甲醇燃料的推动,甲醇燃料发展进入快车道。目前,甲醇汽车在乘用、商用、工程专用、船舶、发电等一众原来由传统石油燃料掌控的内燃机动力方面得到了全面应用。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