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演唱会、脱口秀时放声大笑或热泪盈眶,到因为奶茶杯上一句戳心的话果断下单;在办公室摆上一把“禁止‘蕉’绿”的香蕉寻求心理安慰,到走进宠物咖啡馆享受毛茸茸的治愈力……这些看似零散的消费行为背后,是年轻人对情绪价值的强烈需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正通过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寻找情绪的出口,情绪消费正在成为这一届年轻人的新刚需。
年轻人为“感觉”买单为情绪付费
35岁的罗雯是一名“打工人”,平时工作压力大,加班是常态。但她的朋友圈里,总能看到她在演唱会现场挥舞荧光棒、在脱口秀剧场哈哈大笑的照片。“我每年至少看三场演唱会,脱口秀更是有空就去。”罗雯说,“当全场大合唱时,那种归属感和释放感,是日常工作中找不到的。”
罗雯坦言,自己并不是狂热的追星族,吸引她的是现场的氛围。“工作压力大的时候,看一场演唱会或者脱口秀,就像一次‘情绪重启’。”罗雯的年度消费账单里,娱乐支出占比不低,但她觉得值得:“这不是浪费钱,而是为情绪健康投资。”
除了看演唱会,罗雯还喜欢买玲娜贝尔的周边,给家里摆上“落日”灯、香薰蜡烛等。“这些‘氛围感’投资非常有必要,下班后幸福感满满。”罗雯说。
解压型消费、萌物经济、氛围感投资……在生活中,像罗雯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养电子宠物、一人食火锅、购买盲盒开箱时的惊喜感……这些消费行为看似随意,实则暗含情绪需求,“花钱买开心”成为这一届年轻人快速缓解情绪的捷径。
商家轻松“拿捏”年轻人的情绪
“不是这杯奶茶有多好喝,而是杯套上写着‘周一宜躺平’,狠狠戳中了我。”刚走出大学步入工作的“00后”武杨萌展示了她收藏的奶茶杯套,上面印着各种网络热梗。
过去,年轻人的消费多以实用功能为导向,而如今,年轻人更愿意为能触动情绪的产品和服务买单。一杯奶茶的吸引力可能不仅在于口味,更在于包装上那句“生活很苦,但你要甜”;一场脱口秀的价值不仅是娱乐,更是演员用幽默解构生活压力时带来的集体共鸣;一人食火锅兴起的背后,是年轻人在加班后犒劳自己身心的一种方式。
这种趋势的背后,是当代年轻人面临的工作、社交、经济等多重压力。无论是短暂的快乐,还是长期的心理需求,敏锐的商家洞察这一趋势,进而将情绪价值融入产品设计。
新区新时代广场的某家猫咖店刚开业时,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我爱猫但懒得养,在这里花几十元就能享受毛茸茸的治愈,非常‘上头’。”消费者杨芳称来猫咖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按摩”。
走进新区大耀城某家奶茶店,奶茶包装盒上的“加油打工人”“躺平无罪”等文案精准戳中年轻人心理,让一杯奶茶变成情感符号。
医生建议:情绪消费可以,但别“上头”
“现代年轻人面临职场内卷、社交焦虑等多重压力,情绪消费成为他们缓解心理负担的一种方式。”市人民医院心理治疗师张可心表示,“比如禁止‘蕉’绿的谐音梗,既是一种自嘲,也是一种心理暗示——通过轻松的方式消解焦虑。”
尽管情绪消费为年轻人提供了即时快乐,但也引发讨论:当“治愈”变成一种被包装的商品,会否陷入“越消费越焦虑”的循环?例如,部分消费者为追星或收集限量款透支钱包,反而加重了经济压力。
张可心指出,适度的情绪消费确实有助于心理调节,但也要警惕过度依赖。“如果一个人只能通过购物、追星等方式获得短暂快乐,而缺乏长期的情绪管理能力,可能会陷入‘消费—短暂愉悦—更焦虑’的循环。”
对年轻人而言,消费可以是一种治愈手段,但真正的情绪自由,或许在于找到消费之外,与自我和解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