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卫星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东方红续,千帆启航,坚定豪迈驶向星辰大海「图」

一、卫星行业概述


卫星行业分类

二、卫星行业发展背景

航天航空、国防军工及金融安全作为国家鼓励支持的战略性新兴领域,其高质量发展进程正受到政策法规体系的系统性赋能。政府通过构建涵盖技术创新激励、产业布局优化、应用生态培育的多维政策框架,形成了技术攻关强化、产业结构升级、应用场景深化的立体化支撑体系。政策红利的叠加释放,正加速构建“技术突破-产业协同-市场扩容”的良性发展循环,推动我国卫星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竞争力跃升。

卫星行业相关政策

三、卫星行业产业链

卫星产业链涵盖“设计-制造-发射-运营-应用”全链条。上游聚焦卫星研发设计与核心部件制造,包括卫星平台、有效载荷、推进系统及火箭发射服务,需突破高精度导航、微小卫星批产等关键技术。中游涉及地面设备制造与卫星运营服务,如天线、终端设备生产及测控、数据处理、网络管理等。下游则延伸至广泛的应用领域,如通信广播、导航定位、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科研探索等,服务于政府、企业及个人用户,支撑交通、农业、气象、防灾等多场景需求,形成“空天地”一体化产业生态,推动数字经济与空间科技深度融合。

卫星行业产业链结构示意图

四、卫星行业发展现状

1、主要航天国家成功入轨发射次数

全球航天发射活动连年刷新纪录,成功入轨发射次数从2017年的86次增长至2024年的254次,达到航天发展史上的最高值。从国别来看,中美两国在全球航天发射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2024年美国全年成功完成154次入轨发射,占全球总量的60.6%,中国完成68次,占26.0%,两国合计占全球总量高达86.6%;俄罗斯和欧洲近年来发射数量持续下降,2024年分别成功完成17次和3次发射,相比中美竞争力逐步削弱。

2017-2024年主要航天国家成功入轨发射次数(次)

2、在轨卫星数量

从在轨卫星数量来看,2017至2024年全球在轨卫星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复合增速达36.5%。截至2024年,全球在轨卫星运行数量突破万颗,创下11605颗的历史新高。其中,美国以8813颗在轨卫星(占据全球总数75.9%)持续领跑全球卫星产业,太空霸主地位稳固;中国发展势头迅猛,凭借1094颗在轨卫星(占据全球总数9.4%)位列次席,但相较美国仍存在明显追赶空间。

2017-2024年在轨卫星数量统计情况(颗)

3、全球各应用领域在轨卫星数量

在全球范围内(尤其以美国为代表),通信卫星在在轨卫星中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其在轨运行数量占比达74.8%,主要原因在于以星链(Starlink)为代表的卫星互联网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不同于全球格局,我国着力构建空天地一体化观测网络,将卫星布局重点放在遥感卫星领域:目前遥感卫星系我国在轨卫星的第一大组成部分,占比达56.5%,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占比则分别为11.7%和9.1%。随着国内推进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通信卫星占比预计逐步爬升。

2024年全球各应用领域在轨卫星数量情况

4、我国卫星收入

根据国家航天局《2025中国主要航天计划》披露,我国正加速推进“GW”星座一期648颗卫星部署、低轨互联网卫星集群发射及手机直连卫星网络建设,仅2025年计划发射卫星数量即突破千颗。这种规模化组网需求直接推动卫星发射进入“高密度常态化”新阶段,并将直接拉动卫星地面测试与服务的市场需求,为卫星地面测试行业带来向批量化、高频次转型的发展契机。

2020-2024年我国卫星收入情况

5、我国卫星发射计划

近年来,我国通过多主体协同、分阶段推进的策略,持续推进大规模卫星发射计划,重点布局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计划到2030年形成由千帆、GW、鸿鹄-3三大星座组成的近4万颗卫星网络,覆盖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

近年我国卫星发射计划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卫星行业市场全景监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五、卫星行业竞争格局

1、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围绕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主责主业,聚焦卫星通导遥一体化产业发展,有序推进各项科研生产任务。作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具有天地一体化设计、研制、集成和运营能力,旗下有航天东方红、航天恒星科技等多家具有竞争力的企业。2024年中国卫星研制任务有序推进,全年成功发射24颗小/微小卫星,营业收入为51.56亿元。

2020-2024年中国卫星营收情况

六、卫星行业发展趋势

1、卫星互联网规模化部署与6G融合加速:低轨卫星星座(如星网GW星座、千帆星座)进入规模化组网阶段,可回收火箭技术使发射成本降至传统1/10,推动卫星互联网从专业领域向大众市场普及,与地面5G/6G网络深度融合,形成“全域覆盖、智能随愿”的6G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支撑自动驾驶、远程医疗、数字孪生等场景。

2、北斗导航向高精度时空智能体系升级: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后定位精度达厘米级,短报文通信实现全球覆盖,与人工智能、5G/6G融合构建“位置+时间”时空智能体系,在自动驾驶、智能物流、精准农业等领域实现动态路径优化、厘米级定位增强,推动行业应用向实时化、精准化、智能化演进。

3、卫星遥感与AI/大数据深度融合: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如四维高景三号0.5米分辨率)结合AI算法实现动态感知、智能解译及数据共享,服务环境监测、防灾减灾、数字农业、智慧水利等场景,如通过AI遥感解译系统将数据处理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提升遥感应用的动态分析研判能力。

4、商业航天产业链协同创新与市场化突破:商业航天发射能力提升(如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可回收火箭、深蓝航天星云-1首飞),卫星制造向模块化、批量化、低成本发展(单星成本下降40%-50%),产业链各环节(制造、发射、地面设备、运营)协同创新,形成“研发-制造-发射-运营”全链条生态,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推动市场化、规模化。

5、卫星数据服务与新兴技术拓展多场景应用:卫星通信、导航、遥感数据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融合,推动手机直连卫星、卫星物联网、车联网直连卫星等新业态规模化应用,在应急通信、偏远地区覆盖、智慧城市、低空经济、数字孪生等领域拓展边界,如“海星通”覆盖全球95%海上航线,卫星直连手机推动大众消费端普及。

华经产业研究院通过对中国卫星行业海量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全面剖析行业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市场供需现状及行业典型企业的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行业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当前发展动向,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5-2031年中国卫星行业市场全景监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本文采编:CY1266

推荐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安徽省卫星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安徽省卫星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主要包括应用行业发展环境分析、应用产业前景展望、应用产业主要企业分析、投资分析与前景预测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