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人造革行业概述
汽车人造革,是指通过化学合成材料(主要为聚氯乙烯PVC、聚氨酯PU、热塑性烯烃TPO等)加工而成、用于汽车内饰覆盖件(如座椅、门板、仪表台、方向盘等)的合成皮革材料,它在视觉、触感和功能上模拟天然真皮,具有成本低、可大批量制造、耐污防水、易加工等优点。其结构通常包括三层:表层(功能性涂层)、中间发泡层(赋予柔软度)、基层(织物或无纺布支撑),可通过涂布、压延、发泡、贴合等工艺制得。
二、汽车人造革行业发展背景
1、政策环境
国家政策支持行业生产工艺向多种织造工艺结合、绿色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纺织行业主管部门在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扩大优质产品供给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鼓励和利好政策,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为业内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和政策保障,相关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汽车人造革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2、社会环境
我国汽车工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汽车工业在中外企业合资中不断融合发展,随着全球分工体系的确立和汽车制造产业的转移,我国汽车工业现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在近年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三、汽车人造革行业产业链
1、产业链结构示意图
汽车人造革产业链上游涵盖化工原料、基布材料及环保添加剂供应商;中游聚焦生产制造环节,涉及压延、涂布、湿法/干法PU合成等工艺,以及水性/无溶剂环保技术升级;下游应用于汽车内饰及家居、箱包等领域。配套服务包括环保认证、质量检测、物流运输等,形成从原料到终端应用的完整闭环,支撑行业低成本、高环保、高性能的发展需求。
2、产业链下游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汽车内饰品质的要求也在提高,对环保、高品质、舒适性好的内饰面料的需求逐渐增加,另外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对于内饰面料的需求也在增加,为内饰面料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据统计2023年我国汽车内饰面料市场规模约为164.1亿元。
四、汽车人造革行业发展现状
1、全球汽车人造革市场规模
汽车用内饰用革发展历程基本是伴随着人工皮革的发展而来的,汽车人造革不仅能满足美观与舒适性需求,还可通过添加助剂赋予阻燃、抗紫外线、抗菌、耐磨等性能,是中高端及经济型汽车中广泛应用的内饰材料,是天然真皮的重要替代方案。据统计2024年我国全球汽车人造革市场规模约为261.98亿元,2020-2024年CAGR约为8.04%。
2、我国汽车人造革市场规模
在豪华和高端车型领域,天然真皮依然保持着无可替代的高端地位。随着我国电动化和智能化座舱设计的兴起,座椅、方向盘包覆以及门板大面积真皮应用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天然纹理与触感的追求,也承载了品牌差异化的诉求。目前中国地区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2024年占有46.86%的市场份额,市场规模约为122.8亿元。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汽车人造革行业市场全景监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五、汽车人造革行业竞争格局
1、行业竞争格局
第一梯队企业为头部企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收入规模较大;第二梯队企业在市场中有一定的份额和知名度,在产品、服务或技术创新方面积极追随行业领导者,收入规模处于中等水平;第三梯队企业在市场中占有较小的份额,品牌认知度较低,主要关注当地市场,收入规模相对较小。我国主要的企业有苏州瑞高新材料、天安新材、南亚塑胶、华峰超纤等。
2、重点企业介绍
2024年,天安新材实现营业收入31.亿元,同比略降1.32%。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基本持平,高分子复合饰面材料、建筑陶瓷两大主业根基夯实,其中,在高分子复合饰面材料板块,公司通过抓住汽车行业及下游客户快速发展的市场机遇,加大项目开发力度,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增强与客户的合作黏性,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汽车内饰饰面材料、薄膜产品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约12%和17%;在建筑陶瓷板块,公司稳住基本盘,实现销量超456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约3%,受终端价格影响,营业收入同比下降约7%。
六、汽车人造革行业发展趋势
1、环保与可持续性
近几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陆续出台和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合成革行业整治实施方案、合成革行业环境准入条件等环境保护措施。目前环保绿色合成革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水性、无溶剂等方面,均从生产工艺源头消除有机溶剂污染,从而实现合成革的清洁生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例如,水性PU、热熔涂层、回收PET纤维背衬等新技术材料也逐步替代传统溶剂型材料,提升了皮革的环保性能和再利用率。部分头部供应商甚至提出“净零VOC”和“碳中和皮革”解决方案,将皮革生产纳入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2、智能与功能集成
高端车型越来越多地将温度调节(加热/通风)、压力感应、触控响应甚至生物识别等功能集成于皮革表层或其背衬结构中。例如,座椅可通过皮革表层感应体温并调节加热强度,或通过轻触实现车载控制功能。这类“智能皮革”通常采用多层复合结构,将感应膜、电热元件和微型电路嵌入其中,在不改变手感与外观的前提下实现技术融合。
3、轻量化设计
轻量化设计成为电动汽车驱动下的重要方向。由于电动车对能耗和续航极为敏感,整车轻量化成为核心目标,而内饰材料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减重”挑战。传统真皮通过削薄处理与轻质泡棉复合,大幅降低单位面积重量;合成革则通过微发泡技术、纤薄背衬和高强度低密度基材等手段,实现高性能与低克重的统一。例如,部分超细纤维PU革已可将厚度控制在0.6mm以下,重量降低约20%而不牺牲强度和耐久性。
4、美学提升
表面工艺与美学表达也在不断提升。皮革表面从传统压花与涂饰逐步演化为三维微结构、数字激光雕刻、变色响应涂层、反射式纹理等高端工艺,以实现更丰富的视觉层次与触觉反馈。同时,仿生皮纹、定制染色与高动态反射控制(HDR)技术也应用于仪表台、门板和中控等大面积装饰区域,使汽车皮革在提升美学体验的同时具备更强的功能表现力。
华经产业研究院对中国汽车人造革行业发展现状、市场供需情况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竞争格局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并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企业能及时抢占市场先机;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5-2031年中国汽车人造革行业市场全景监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