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能养老机器人行业概述
养老机器人是应用于养老领域、辅助老年人生活的机器人产品。智能养老机器人则是在此基础上融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具备自主感知、决策和学习能力的新一代设备,主要分为康复、护理和陪伴机器人。
二、智能养老机器人行业政策
当前智能养老机器人已形成技术创新、标准规范、场景适配与伦理安全相结合的政策支持体系,覆盖研发制造、场景落地、服务运营及医养结合的全产业链框架,为行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政策推动下,不仅提升产品在社区和家庭的渗透率,还促进企业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完善"硬件+服务+数据"的生态布局。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智能养老机器人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三、智能养老机器人行业产业链
1、产业链结构
中国智能养老机器人产业链以上游供应商提供核心零部件、中游厂商整合研发生产、下游触达终端用户并实现养老服务功能的三级架构协同运作。
2、产业链上游
从智能养老机器人行业产业链上游来看,主要由伺服电机、减速机、控制器、传感器组成,其中减速机占比最重,占比为40%,其次为伺服电机,占比为30%。
四、智能养老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智能养老机器人市场在老龄化加速、政策支持和技术突破的驱动下,正从机构端向居家端快速渗透,未来将向个性化、智能化、普惠化方向发展,逐步构建"医-养-护"一体化的智慧养老生态体系。促进中国智能养老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快速上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养老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81.7亿元。
近年来养老服务设施规模持续扩张,驱动养老机器人需求上升。全球养老机器人市场呈“高认知低应用”状态,亚洲接受度较高但潜力待释放。2018-2023年,养老机构数量从16.8万家增至36.3万家,增长率约115.5%。
五、智能养老机器人行业重点企业
新松机器人凭借全场景产品矩阵、技术-政策协同创新和临床转化能力,在国内养老机器人领域建立了覆盖医疗康复到智慧陪护的完整解决方案优势。根据公司年报显示,2024年新松机器人业务收入为41.4亿元。
六、智能养老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
1、认知智能情感化
大模型+情感计算:生成式AI将让陪伴机器人具备长记忆、个性化对话与情绪安抚能力,预计2027年主流产品情感识别准确率>92%,老年人孤独感评分下降40%。语音+表情+肢体语言融合,支持方言及低音量识别,2026年形成适老化交互设计国家标准。
2、运动控制精细化
康复/护理机器人全面采用六维力传感器+阻抗/导纳混合控制,实现0.1N级柔顺力控;2028年跌倒风险预测模型把误报率压至<1%。关节模组国产化:谐波减速器、无框电机、超薄编码器2027年国产化率由35%提升至70%,整机成本下降30%以上。
3、感知系统全域化
视觉-雷达-生物传感融合:2025年起,毫米波雷达+结构光+ToF组合成标配,支持夜间跌倒检测;2029年非接触式连续血压/血糖监测误差≤±5%。2028年出现高灵敏柔性触觉阵列,使护理机器人在移位、擦浴时能实时感知皮肤受压分布,防止压疮。
华经产业研究院通过对中国智能养老机器人行业海量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全面剖析行业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市场供需现状及行业典型企业的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行业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当前发展动向,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5-2031年中国智能养老机器人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