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益生菌行业概述
2001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益生菌定义为摄入量足够时对机体产生有益作用的活性微生物。从我国和全球范围来讲,含益生菌食品都是功能性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益生菌在进入肠道后,会与肠道中原有菌群发生栖生、共生、偏生、竞争和吞噬等复杂的关系,最终起到促进机体健康的作用。虽然益生菌这一正式概念提出的较晚,但是学术界近百年对于益生菌及其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研究从未中断。
二、益生菌行业发展背景
近年来,近年来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了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婴幼儿配方食品、老年食品和满足特定人群需求的功能性食品,全面提升公众营养健康食品的保障能力。相关产业政策的陆续出台,将有效推动行业的发展,为益生菌行业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益生菌行业产业链
1、产业链结构示意图
益生菌上游主要包含菌株研发、原料菌粉生产销售、乳制品/膳食补充剂等终端消费品生产销售等环节,需要企业有较强研发能力和规模化生产益生菌的能力。下游益生菌食品领域代表企业有伊利、蒙牛等乳企,膳食补充剂及药品领域有汤臣倍健、Wonderlab、江中药业等,由于面向C端,需要有较强的营销和品牌建设能力,部分具备自主生产能力的品牌商可以直接向上游企业采购原料菌粉进行终端产品生产和销售。
2、产业链下游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健康意识的增强,我推动我国功能化乳制品需求提升,益生菌乳制品受益,据统计,2024年我国益生菌乳制品市场规模达到813.5亿元,2019-2024年行业规模CAGR约为3.59%。
四、益生菌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益生菌丰富的种类、独特的生理特性以及适应不同人群和环境的能力等优势,使得国益生菌在维护人体健康促进营养吸收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全民健康意识崛起及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益生菌市场不断得到青睐,行业规模持续增长,据统计2024年我国益生菌终端市场规模达到了1348.9亿元,2018-2024年CAGR约为13%,终端产品三大领域中食品饮料、膳食补充剂和动物饲料分别占比68%/19%/13%,乳制品、膳食补充剂为食用益生菌主要应用领域。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益生菌行业发展全景监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五、益生菌行业竞争格局
1、行业竞争格局
科汉森、杜邦等跨国公司的益生菌原料菌粉在我国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受到企业客户的青睐。虽然我国关于益生菌科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在适合中国人肠道菌群分布的益生菌菌种分离、筛选、评价、培养等科学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丰富的成果,功效研究不断深入。随着国内消费习惯改变,自主研发的产品更加受到消费者青睐,国内大型食品企业也开始倾向于选择本土供应商,寻找益生菌原料的替代,这给技术积累深厚、菌株来源清晰、功能显著、数据详实、加工技术先进的国内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机会。
2、重点企业介绍
北京科拓恒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食用益生菌制品、动植物微生态制剂以及复配食品添加剂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科拓生物实现营业收入3.03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以益生菌为主导的微生物产业板块占比提升至85.57%;益生菌板块无论从技术积累、固定资产投资、盈利能力、市场影响力等各方面已经均成为公司的主导产业。
六、益生菌行业发展趋势
1、市场规模持续扩容与消费场景裂变
随着健康意识提升,消费场景从传统乳制品向功能食品、美妆个护、宠物健康等领域延伸,如益生菌牙膏、护肤品、宠物饲料等创新品类崛起。针对特定人群(如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的定制化产品需求激增,例如蒙牛推出母乳源益生菌奶粉,科拓生物开发针对女性泌尿健康的菌株组合。
2、技术创新重构产业价值链
微生物组学与合成生物学推动菌株开发进入精准时代,如江南大学建立2.5万株益生菌种质资源库,筛选出短双歧杆菌CCFM683等功能菌株。基因编辑技术实现菌株定向改造,提升耐酸耐胆盐能力;微胶囊包埋技术使益生菌常温存活率突破90%,保质期延长至24个月。生产端,一然生物建成亚洲首条乳酸菌自动化生产线,实现-196℃瞬时冷冻活性技术产业化,产能提升3倍。研发周期从传统5-8年缩短至2-3年,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普遍超过5%。
华经产业研究院对中国益生菌行业发展现状、市场供需情况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竞争格局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并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企业能及时抢占市场先机;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5-2031年中国益生菌行业发展全景监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