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高血压药物行业概况
抗高血压药又称降压药,是一类能控制血压、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目前我国指南推荐的一线降压药物为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五大类。另外联合应用降压药物已成为降压治疗的基本方法。为了达到目标血压水平,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需要使用2种或2种以上降压药物。两药联合时,降压作用机制应具有互补性,同时具有相加的降压作用,并可互相抵消或减轻不良反应。
2、发展历程
纵观抗高血压药物的发展史,从1957年利尿剂氯塞嗪问世以来,临床抗高血压药物经历了初始研发阶段、启动期和高速发展期三个阶段,临床抗高血压药物药品种类逐渐丰富。进入21世纪,毒副作用小、降压效果持续时间长的降压药相继上市,患者选择空间更大。
二、抗高血压药物行业相关政策梳理
多项高血压行业相关政策出台,包括规范高血压诊治路径,优化高血压药物价格管理等,以提高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提升药物可及性。在政策的推动下,扛高血压药物市场空间可能进一步扩容。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抗高血压药物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三、抗高血压药物行业现状分析
1、销售额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抗高血压药医院端整体销售额在2015-2019年间呈稳步增长趋势,2020年突降,同比缩减10.32%。在2021年销售额回增后又持续两年降低。2020年-2023年三年间波动较大。据统计,2023年我国医院端抗高血压药整体销售额约为675.92亿元,同比下降6.6%。
2、细分产品销售情况
目前一线抗高血压药物主要为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断剂五类。钙通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的整体销售额较大,2023年在医院市场的销售额分别为169.12亿元和161.73亿元。
四、抗高血压药物行业产业链分析
1、产业链结构示意图
抗高血压药物行业产业链可划分为三个环节,上游为原料药、医药中间体、药用辅料、药用包材及制药设备等原料及设备供应;中游为各类抗高血压药物的生产环节;下游是抗高血压药物的消费终端,包括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及医药电商。
2、上游
医药中间体在药物研发和制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它们在药物合成过程中起着连接不同化学结构的桥梁作用,直接影响最终药物产品的质量和疗效。近年来我国医药中间体市场规模稳步扩张,从2019年的1893亿元增长至2420亿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6.33%。
五、抗高血压药物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抗高血压药物市场集中度较高,由外资、合资制药企业主导,本土企业占据较小份额。第一梯队的代表企业有辉瑞、拜尔、诺华制药、赛诺菲等跨国企业;第二梯队包括华海药业、石药欧意、施慧达药业集团等企业;第三梯队为齐鲁制药、瀚晖药业、华润双鹤药业、一品制药、青岛黄海制药等企业。
六、抗高血压药物行业发展趋势
1、进口替代效应日益明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提升,抗高血压药品需求不断增加。过去,中国曾依赖进口抗高血压药品来满足国内需求,但如今,随着国内制药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增强,中国开始逐渐减少对进口药品的依赖,转而实现了更多的自主生产和供应。这一趋势的显著增强,标志着中国制药行业正迈向更加成熟和竞争力更强的阶段。中国抗高血压药进口替代效应的日益明显,标志着中国制药行业的蓬勃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一趋势的背后反映了中国在医药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对自主研发和生产的持续投入。
2、零售药店终端市场也成为重要销售渠道
随着分级诊疗制度和社区慢病管理的推进,高血压用药有望在下沉市场得到快速放量,同时处方外流的趋势日益明显,为零售药店带来了巨大机遇。在社区慢病管理推进、医保定点药店增加以及鼓励处方外流政策趋势下,高血压患者逐步接受在医疗机构领取处方并在实体药店或网上药店购买药品的模式,零售市场将承接更多购药需求,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
华经产业研究院对中国抗高血压药物行业发展现状、市场供需情况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竞争格局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并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企业能及时抢占市场先机;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5-2031年中国抗高血压药物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