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背景下南亚季风演变规律揭示

通过分析过去300万年间地球不同暖期的气候数据,并结合三种典型的未来增暖情景,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成功揭示全球变暖背景下南亚夏季风的演变规律,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14日发表于《自然》杂志。

资讯37

南亚夏季风的变化,影响着10多亿人口的水资源供给。在未来增暖情景下,数值模式普遍预估,南亚季风环流将减弱但降水将增加。“然而,来自古气候的证据却显示,南亚季风环流和降水在过去暖期均增强。这一差异对我们理解和预测气候变暖背景下季风系统的演变提出了挑战。”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天军说。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整合了包括上新世中期、末次间冰期等地质时期的气候数据,以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气候预测模型数据。通过对比分析,他们发现,无论是远古时期由植被覆盖变化、地球轨道变化等引发的暖期,还是当前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效应增强,南亚夏季风均呈现出“降水总量增加,区域分布改变”的共性特征。

南亚季风降水增加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首先是全球变暖使大气中水汽变多,导致湿区降雨更猛、干区更干;其次是欧亚大陆及北非地区异常升温,改变了季风流动模式,致使南亚地区出现“南干北湿”的格局。

科研人员创新性地利用地质时期气候数据建立统计预测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南亚夏季风变化的未来预估中,其准确性经检验与现行气候模型结果高度吻合。这表明,古气候记录对有效校正现有预测模型,进而提升未来季风预测水平具有重要潜力。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伴随全球变暖持续,极端事件将逐渐增多。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本文采编:CY
下一篇

从“不可成药”到“斩草除根”,蛋白药物能否为癌症治疗带来曙光?

与健康细胞相比,癌细胞行为的改变是由蛋白质过度表达引起的。这些蛋白质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存活和迁移等功能,其中一些蛋白质很容易被靶向和抑制,而另一些蛋白质则不易被小分子或抗体接近,因此被认为是“不可成药”。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