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上的情况看,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都产生了一些大的消费龙头公司,并且表现得很好,这些国家也都经历了一个大的消费升级周期,行业竞争格局从分散到集中,美国和日本都表现得比较明显。
这个周期有其自己的特点。一般就是工业化到末期的时候,人均的收入也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在这个时期人们收入提升了,需求也会从低端,向一些更高层的需求迈进,这个过程当中会产生一些品牌公司,因为他和当初的一穷二白的时候不一样,工业化末期,产品品牌很多,人们需要屏蔽这些噪音,我就选最牛的,加上收入水平也上来了,这就是促进了品牌集中度的提升。
那么中国是不是也具备这个条件,产生一大批消费龙头呢?
我想肯定是具备的。首先中国现在14亿人口,是美国的4倍,并且按照我们的收入结构来看,我们差不多有4亿的中等收入人群,仅是中产这部分人群就已经能够产生足够庞大的消费需求。
此外,中国的幅员辽阔,从一二三四线城市的小白领到五六线城市的小镇青年,各个层次的收入差异和消费习惯会有一个传递,非常清晰。从大的城市圈来说,像北京这边的京津冀,上海的江浙沪包邮区,珠三角这些地方,逐步地形成一些大的城市群,会形成都市圈的一些新的消费习惯,这种消费升级一定是可以容纳比较大的一个消费体量,消费的结构和模式一直也在不断演化。一个消费趋势一旦形成以后,它所延续的时间会比较长。像乳制品,它可以从2000年左右开始,一直延展一二十年。中国和其他国家不同点是,就是建国以后大家都是一穷二白,这些物质消费都没有开始,就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或者说得再极端一点,物质消费也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这40年我们经历了相当于发达国家将近200年的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很多的消费品行业从0到1再到极大丰富,这是一个大的背景。这个背景和其他国家相比,像美国,他们升级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45年或者是更往前,因为它受二战影响比较小,可以推得更长一点,有一个自然的消费升级的过程,相对应的满足消费需求的相关制造业也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很多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这种大众消费品企业,大而全但不强。就区域来说,原来各个县都有小酒厂、酱油厂、食品厂,一个县有两个食品厂,一个由商业系统管理,另一个是供销社系统的,自己决定生产什么,比如醋、咸菜什么的,这些东西都是日常生活用品,但你现在实际上看不到了,都消灭掉了,但是他们的需求还在,就是逐步集中到了一些品牌的龙头公司里面。从中国这样一个基本国情和经济的演进过程来说,确实是能够产生一批消费品当中的长跑冠军,也会经历这么一个大消费崛起的时代,这是一个大的背景。
消费品行业也要与时俱进,研究新生代的消费习惯。
新生代这批人的消费习惯和过去有什么差异呢?可能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新生代这批人,从小生活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物质条件比较丰富。基础的物质需求基本都被满足了,而且经历了中国的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这些小朋友们,从心态上来说,会更注重个性,社交、自我相关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可能更多一点,和传统的老一代的是有差异的。
再一个这些消费者从小他就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和互联网相伴相生,特别是近十几年以来,移动互联网也发展起来,他们是长在一起的,从小就养成了一个通过网络消费以及付费的习惯。现在的60、70后是不具备付费这种习惯的。但是新生代它对于付费这些事情是非常习惯的。
此外,当他们长大的时候会发现机会没那么多了,社会已经进入一个稳定增长的时期,所以他们在消费上和传统的老一代人是具有很大差异的,表现为更多的精神需求,像日本的宅经济。新生代很依赖网络生活,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包括一些工作习惯,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
最后,新生代成长在一个中外差距不大的时代,是自信的一代,不再盲目崇洋,对国货的认同度高,这有利于国产品牌的发展,例如化妆品的发展,各种自有品牌借助互联网迅速崛起。
在中国做消费股投资是非常幸运的。生下来就身处一个大国,一个幅员辽阔的强国,在它由农业国向工业国向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过程当中,一定会产生一大批的优秀的消费品公司,能够与这些消费品公司一起慢慢长大,见识到一个伟大强国的复兴和崛起,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