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A
相关观点、报告、数据、资讯
“深度思维”推出“阿尔法基因组”,人工智能揭秘DNA中的“暗物质”
2003年,科学家首次对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揭示了构成我们生命“蓝图”的全部DNA序列。尽管98%的基因组不直接编码蛋白质,它们仍深刻影响着基因的调控和细胞功能。这些非编码区域曾被视为“垃圾DNA”,但如今被认为可能蕴藏着重要的生物学秘密,就像是基因界的“暗物质”。
新系统可同时在DNA多位点进行修改,基因编辑范围和精度由此扩大
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发表一项基因组学重大突破:美国耶鲁大学团队成功将在同一细胞中编辑多个DNA位点的能力提升了2倍,并有效减少了对附近基因位点的非预期突变。新成果使基因编辑的范围和精度同时得以扩大。如果将DNA比作一部包含30亿字符的庞大手稿,那么这项新技术意味着从此可以同时在不同章节中进行多处修改,而不仅仅局限于
我科学家突破酶催化新机制
3月6日,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获悉,该院高书山研究团队与杭州师范大学郭瑞庭教授课题组在酶催化机制研究中取得突破。长期以来,活性氧超氧阴离子(O2・⁻)被视为细胞中的“健康杀手”,它像一把失控的“分子剪刀”,肆意破坏D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与癌症、衰老等重大疾病密切相关。然而,该研究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彻
癌症DNA环“密码”破解,揭示一种违反基本规律的新型遗传方式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团队及其国际合作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三篇研究论文,彻底改变了科学界对小DNA环(ecDNA)在人类癌症中所起作用的理解。这些研究详细阐述了ecDNA在近15000例癌症患者中的分布及对预后的影响,揭示了一种违反遗传学基本规律的新型遗传方式,并介绍了一种针对ecDNA的抗癌疗法。
利用小而强的蛋白 紧凑型“基因魔剪”实现高效编辑
瑞士苏黎世大学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联合团队通过设计小而强大的TnpB蛋白开发出一种变体。该变体修饰DNA的效率提高了4.4倍,成为一种紧凑、有效的基因编辑新工具。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方法》杂志上。
我国科学家构建目前最大活跃DNA转座子数据集
DNA转座子也称跳跃基因,可被用作基因工程工具。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勇和王皓毅研究组开展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DNA转座子活性筛选,构建了目前最大的活跃DNA转座子数据集,极大扩展了基于DNA转座子的基因工程工具箱。
全球最大古人类基因库创建基因和疾病历史传播情况绘成
大型国际专家团队分析了34000年前生活在西欧和亚洲的近5000名人类的骨骼和牙齿化石,创建出世界上最大的古人类基因库。通过对古人类DNA进行测序并将其与现代样本进行比较,团队绘制了基因和疾病随人口和时间推移的历史传播情况。《自然》杂志10日刊发的4篇开创性论文,揭示了这一令人震惊的结果,并为衰弱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生物学
中国蛇类DNA条形码参考数据集发布
蛇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自古以来被人类所食用、药用以及作为化工原料,其中蛇毒是极为珍贵的药物原料,在医药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中国蛇类物种隶属18科65属,近年来,数量虽在不断增加,但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其中有2种极危蛇种、4种濒危蛇种、18种易危和近危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