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G)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临床上,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和(或)TG水平升高,俗称高血脂症,实际上也泛指包括低HDL-C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病症,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等。
受饮食习惯及工作环境的影响,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范围内估计有4.63亿成年人(年龄在20-79岁之间)患有糖尿病,占该年龄段世界总人口的9.3%。
2006-2019年全球患糖尿病的成年人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近30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2012年全国调查
结果显示,成人血清总胆固醇(TC)平均为4.50mmol/L,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4.9%;甘油三酯平均为1.38mmol/L,高TG血症的患病率13.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平均为1.19mmol/L,低HDL-C血症的患病率33.9%。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较2002年呈大幅度上升。人群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将导致2010年-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约增加920万。我国儿童青少年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也有明显升高,预示未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及相关疾病负担将继续加重。
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是防治高血脂症的基础,但调脂药物的治疗更起决定性的作用,且高血
脂为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甚至终生使用,因此降脂药是临床上的刚性用药。
2014-2018年我国公立医院降血脂药物汀销售额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临床数据显示他汀类药品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中的作用已得到肯定,及早服用他汀类药物将血脂降至理想水平或合适水平不仅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同时也能减少后续血脂异常所带来并发症。随着我国居民健康意识水平的提升,未来他汀类药物适用范围将从高胆固醇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和ASCVD患者逐步扩展到一级预防和更广泛的人群,驱动我国降脂药市场进一步扩容。
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匹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等。
2018年我国公立医院降血脂药物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降血脂用药行业发展潜力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近年来,辛伐他汀、普罗布考、普伐他汀、非诺贝特、氟伐他汀等降脂药销量占比均下滑,而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的销量占比不断提升,阿托伐他汀销量在高基数下仍保持稳步增长,瑞舒伐他汀销量占比提升较大,匹伐他汀占比也处于增长态势。
阿托伐他汀由华纳-兰伯特研发,与辉瑞合作推广,于1997年获FDA批准在美国上市,商品名为“立普妥”,2000年辉瑞以900亿美元收购华纳-兰伯特,从而将重磅产品立普妥纳入麾下,此后自2004年起连续7年其销售额均在百亿以上,2011年后由于专利到期销售额出现断崖式下跌,上市20年累计贡献超过1500亿营收。
2014-2018年我国公立医院阿托伐他汀销售额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包括18岁以上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同时老龄化社会趋势以及生活方式等驱动因素的持续存在将使中国血脂异常患病率向欧美靠拢,得益于国家持续推行的慢病专项治疗经费和公众保健意识提高,以及基层医生调脂理念的普及,未来接受调脂治疗的患者将持续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