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经济”迎来爆发式增长,中国医美行业需加强监管「图」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这个“看脸时代”,“颜值经济”迎来爆发式增长。

作为“颜值经济”中最为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医美行业在过去5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市场规模仅达870亿元,据预测,2019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将达到1739亿元。

伴随着医美行业快速成长的是消费者对医美态度的转变。近日,在第五届新氧亚太医美行业盛典上,据2014年的消费者调研结果显示,有60%的消费者不反对医美,但到了2019年,最新的调研情况则表现为,70%-80%的消费者直言“想做医美”。

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消费能力的提升,25岁以下的消费者比例也在快速升高。据新氧数据统计,2018年中国每100位医美消费者中有64位90后,19位00后。90后已是整容整形绝对主力,00后开启医美消费的势头比90后更强。

2017-2018年中国医美消费者年龄分布占比统计情况

2017-2018年中国医美消费者年龄分布占比统计情况

行业规模增长迅速,消费者群体快速扩容,2019年本该是医美行业井喷的一年,但资本降温、事故频发、监管加强却成为了中国医美行业这一年的三大关键词。基于此,不乏有观点认为,2019年的医美行业“有点冷”。

针对医美行业的发展现状,当前医美领域确实较“乱”,但这是前进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有人说2019年是医美行业的冬天,但这也预示着医美行业新的春天到来了。因为政策监管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进一步自律,市场也进一步规范。

资本降温

2019年,尽管整个产业链条上有多家企业相继登陆资本市场,但医美行业里高数额融资屈指可数。在业界看来,这也反映出,资本市场对于医美行业整体开始持审慎态度。

2015-2019年应该是中国医美行业发展的最兴旺时期。过去5年,医美领域从业人员、就医的求美者以及业务发生额均在激增。几年前,医美行业还是一个颇为神秘的领域,但在多方因素的驱动下,到2015年,医美已然成为继房地产、汽车、旅游、电子通讯之后的中国第五大消费热点。2018年,在各大互联网加码布局医美领域后,这一市场的关注度进一步得到提升。

2019年则更为特殊。从多家医美企业上市之举来看,中国医美领域的发展潜力已经开始受到国际资本的关注。

5月2日,头顶“互联网医美服务平台第一股”光环,新氧科技正式登陆纳斯达克,从2013年创立至上市仅走过了5年光阴。华熙生物同样成为了2019年医美产业链上的一匹“黑马”。凭借故宫口红“走红”后,2019年4月,华熙生物提交的科创板申请被上交所受理。7个月后,华熙生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敲钟,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玻尿酸第一股”。上市首日,华熙生物股价报收85.1元,较发行价大涨78.07%,总市值跃升至408.48亿元。

医美企业纷纷上市虽进一步拉近了公众和医美领域的距离,但这一年,它们和资本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对于资本降温一说,医美想做好连锁,想做好标准化其实很困难。所以,医美行业内好的公司一旦做成了,就会有高溢价。这对从业者来说是好事,因为只要做得好,市场就会奖励你。但如果做得不好,同样会受惩罚,例如陷入到同质化竞争中。

事实上,2019年,医美行业依然延续着这一复杂的局面。据数据显示,在筛选了经营范围为“医疗美容”的公司后,2019年新增注册(存续、在业、迁入、迁出)企业数为19038家,吊销、注销的企业数为1514家。

从2018年开始,整个医美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优胜劣汰趋势明显,有机构关张,但同时也有机构扩张。很多成熟行业存在二八原则,即在一个成熟的行业里,真正经营好、赚钱的公司只有20%,剩余80%可能是持平或者亏损,这是非常正常的状态。医美行业结束了过去十几年的高增长红利期,慢慢进入到一个相对成熟的状态。这对于行业来说是好事,说明市场规律在起作用,留下来的是真正服务好的优质机构。

未来5年,医美行业仍处于朝阳阶段,还将保持每年20%左右的复合增长率,有巨大的机会。

事故频发

11月11日,国家卫健委综合监督局公布了10起医疗美容违法违规典型案件,涉及到上海、浙江、安徽、山东、湖南、广东、陕西等省市,行业痼疾尚待进一步整治。

近日,国内移动互联网商业智能服务商(Quest Mobile)发布2019颜值经济洞察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医美行业MAU(月活跃用户人数)突破千万,这一数字在2019年初为700万,而在2018年初仅为250万。

显然,医美行业消费群体正在进一步扩容,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2019年,“颜值经济”领域事故频发。

2019年5月,因给顾客进行“线雕”时操作不当致使该顾客毁容,来自陕西西安的陈玉(化名)被告上法庭。

据悉,陈玉毕业后并没有拿到任何资质。此后根据“学校”的指导,她开始通过社交媒体拉客,在进行具体项目时,将低价的耗材高溢价售卖给顾客。类似的微整形速成班并不在少数,且由此滋生的纠纷亦是复杂冗长、难以解决。

所谓的“微整形”就是一个伪概念。虽然微整形概念的提出,确实在过去成功让医美进入到一个更广阔的消费者群体中,但这种说法其实是在给消费者一种暗示,即做的不是整形。事实上,即便是再小的整形手术,如果没有专业医生的判断,一定会出现大量问题。

除了小型无资质整形工作室,2019年以来,不少大型医疗机构也频繁发生医美事故。2019年7月,一名32岁的女性在大连艺星医疗美容医院做隆胸手术过程中发生意外,经抢救无效后不幸身亡。

11月11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10起医疗美容违法违规典型案件,涉及到上海、浙江、安徽、山东、湖南、广东、陕西等省市,并要求各地对非法医疗美容等突出问题开展“回头看”,将医疗美容纳入国家监督抽查以及8部门联合开展的医疗乱象专项整治工作中。

除去前述问题外,信息不对称目前也是医美行业痼疾难除的根源。在此背景下,消费者难以便捷地获取医美服务信息,正规商家的营销难度也因此加大。而与之相对的是,一些无良机构以及所谓的“渠道商”借此赚取大量差价,给行业带来了泡沫。医美领域亟待更多权威且有实力的大型集团进入。

监管加强

2019年以来,国家对医美行业重拳出击,进一步加强了医疗机构审批、医疗机构医生的资质认证以及广告宣传方面的监管。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消费者忽视了医美的医疗属性,也因此催生了医疗机构重营销的发展模式。医疗重在医生资源,但中国医美领域的人才还较为匮乏。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整形医院与美容医院医生约7419位(包括整形外科、皮肤科、中医科、口腔科部分医生),与医美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对比,我国人均整形外科医生数量远远不足。同时,培养一位优秀的医美医生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3年住院医生/专科培训后,还需取得各地卫生部批准主诊医师资格证)。

在医美需求旺盛的今天,医生资源的缺乏致使大量无证人员非法上岗,引发行业乱象。中国数据研究中心、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早前发布的《中国医美“地下黑针”白皮书》,揭露了惊人的“黑医生”信息,数据显示,在“黑医美”市场,每10名医美从业者中,就有9名“黑医生”。

不过2019年,国家对医美行业重拳出击,进一步加强了医疗机构审批、医疗机构医生的资质认证以及广告宣传方面的监管。

中国医美行业的未来发展一定是多种多样、百花齐放的,包括公立医院的运营模式、民营医院的运营模式、搭建共同平台以及医生集团等,但最终哪种形式能长期存在,还需要通过实践来证明。但不可否认的是,未来的模式将会以人才为中心,以技术为核心。

本文采编:CY349

推荐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医美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医美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主要包括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投资分析与风险规避、盈利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研究结论及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