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是指盛装气体或者液体,承载一定压力的密闭设备。压力容器最初主要用于石油炼制、化学工业等行业,如化工厂的各种储罐、合成炉、聚合釜、裂解炉、反应器等,是这些行业内重要的核心设备。而现在的压力容器,己经远远突破了原来的应用局限,除被广泛用于民用、现代工业和军工等众多行业领域外,还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也有广泛重要的使用。非标压力容器主要是指工业生产中针对特定应用领域、具有特定工艺功能的不定型、不成系列的压力容器设备。
压力容器行业产业链示意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非标压力容器行业下游应用市场占比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非标压力容器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二、非标压力容器行业现状
由于压力容器使用行业广泛,样式五花八门,操作条件千差万别,运行介质也是种类繁多(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等),使绝大多数压力容器都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因此必须有一些法律、标准、规定来规范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安装、检验、使用、维修、退役等。
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基本都有自己的压力容器/特种设备相关的法律法规,1967年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设计规范《钢制石油化工压力容器设计规定》(试用本)开始实施。此后,经数次修订和细化目前形成了《GB/T150-2011压力容器》、《GB/T1S1-2014热交换器》、((TSG21-2016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等等一系列标准的压力容器设计管理体系。
国外压力容器标准也有许多,比较著名的有ASME规范、欧盟压力容器规范EN13445、英国标准PD5500《非直接火焰加热焊接压力容器》、德国标准《AD受压容器规范》等。为提高我国压力容器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内企业正在积极申请国外认证,2018年我国大陆ASME持证厂商数量增至939家,较上年增长27家。
2010-2018年中国大陆ASME持证厂商数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我国在役压力容器数量正在稳步增长,从2010年的233.6万台增至2018年的394.6万台,复合增速为6.8%;但非标压力容器应用于特定领域的性质,更容易受到外界冲击的影响,2018年我国非标压力容器市场规模降至712.9亿元,同比下滑10.3%。
2010-2018年中国在役压力容器数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2-2018年中国非标压力容器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非标压力容器行业竞争格局
目前,我国有压力容器制造企业4500家左右,非标压力容器行业集中度较低,行业主要企业有中国一重、国重装5、天沃科技、兰石重装、宝色股份等企业,市占率分别为3.5%、2.2%、1.9%、1.2%和0.9%。
2018年非标压力容器行业上市企业相关业务营收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非标压力容器行业市占率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非标压力容器行业发展趋势
1、制造业转型为压力容器行业提供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和其他制造业一样,压力容器行业也必须尽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必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密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质量提升的战略安排和相关举措,推进质量提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要提升装备制造竞争力,尤其提出了要加快提升特种设备等中国装备的质量竞争力,推出了实施质量攻关工程、加快标准提档升级、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等与压力容器质量提升密切相关的具体举措。
《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了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等与压力容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有关的战略任务和重点。其他国家规划如《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等也就加强质量提升提出了相应的具体举措。这些重要的国家质量提升战略安排都是压力容器行业推进质量提升难得的发展机遇。
2、“一带一路”政策助力压力容器行业走出国门
“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也为我国压力容器行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当前,我国在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石油化工建设、天然气、发电等项目中已经取得一定的压力容器出口业绩,这就意味着中国压力容器的制造质量已经在“一带一路”一些沿线国家获得了一定的认可。通过这些已经实现的国外对我国压力容器质量认可为将来扩大我国相应标准的国际认可范围提供机遇,反过来也更能促进质量提升,从而可以促进更多的压力容器产品走出国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