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生数量及分布情况
医生能够拯救生命,医疗机构的诊治水平取决于在这些机构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没有强有力的卫生人力资源,需要利用卫生服务的人口就不可能获得相应的服务。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进程加快,对卫生人才政策的覆盖面、公平性、有效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根据不同群体各自的健康需求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尤其对于高质量的医生群体的需求日益增长。
《中国卫生和健康统计年鉴2019》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执业(助理)医生数量达360.7万人,相比2017年增加20万人左右。医生队伍的不断扩大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2011-2018年我国执业(助理)医生数量统计图

资料来源:卫生统计年鉴
目前,我国医生数量分布极不平衡,高质量的医疗团队主要集中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从各省市的执业(助理)医生数量排行榜来看,山东省的执业(助理)医生数量为29万人,排名全国第一,其次广东省、河南省和江苏省的执业(助理)医生数量分别为27.6万人、23.6万人和23.3万人。
2018年我国分省市执业(助理)医生数量(人)

资料来源:卫生统计年鉴
二、执业医生分布特征分析
从年龄结构来看,我国医生主要集中在35-44岁,占比约为33.9%,45-54岁的执业(助理)医生数量占比为25.9%。
2018年我国执业(助理)医生年龄结构

资料来源:卫生统计年鉴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医生集团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分科室来看,临床医学的医生占较大比重,2018年我国临床执业(助理)医生数量占比约为74.9%,中医执业(助理)医生占比16%。
2018年我国分科室执业(助理)医生数量结构

资料来源:卫生统计年鉴
三、医生需求前景分析
1、人口城镇化趋势加快对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城镇化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健康风险,如人口密度增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社会安全隐患等。城镇人口密集居住、农村家庭空巢、人口流动频繁
等问题,对卫生人才政策的覆盖面、公平性、有效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根据不同群体各自的健康需求提供卫生保健服务。
2、医生密度与发达国家差距大
根据中国卫生和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每千人执业(助理)医生数量2.59人每千人,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3/每千人)和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3人/每千人),但与法国3.5人/每千人、德国3.4人每千人、美国(2.8人/每千人)等高收入国家的医生密度相比差距较大。
2011-2018年我国每千人执业(助理)医生数量

资料来源:卫生统计年鉴
3、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医疗需求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进程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意识低。此外,农村老龄人群庞大是另一个显著特点。老龄社会的到来,随之产生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的严峻挑战,老年人的卫生服务远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健康需求,老年人医疗需求进一步加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