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能源汽车与造车新势力现状,老牌企业优势巨大「图」

一、新能源汽车行业概况

2018年我国汽车销量出现首次下滑的现象,2018年销量为2808.1万辆,较上年下滑79.8万辆;但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极快,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5.6万辆,同比增长61.6%。

2013-2019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统计

2013-2019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逐渐收紧,主要体现在提高购车补贴门槛、减少可补贴区间的补贴金额。补贴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售价,尤其是在地补取消以后,新能源汽车企业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大。

新能源乘用车补贴政策对比

新能源乘用车补贴政策对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军工电子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二、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以纯电动汽车为主,插电式混合动力销量占比较低。2019年1、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均保持增长的事态,分别同比增长120%和56%。下半年是新能源汽车销售的旺季,预计2019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大幅超过上半年,2019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70万台左右。

2018-2019年2月各月新能源汽车销量统计

2018-2019年2月各月新能源汽车销量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由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爆发增长,吸引了大量新势力加入造车行业,经过数年的的研发,2018年下半年开始不少造车新势力发布其量产新能源汽车,如爱驰的U5,蔚来汽车的ES8等。

2018年以来造车新势力发布车型

2018年以来造车新势力发布车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4月举办的上海车展中,独角兽企业展出了大量新车型,如蔚来汽车的ETPreview、小鹏汽车的P7等。

2019年4月上海车展独角兽企业展出车型

2019年4月上海车展独角兽企业展出车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虽然造车新势力热点不断,但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还是由老牌汽车企业所占据。2018年蔚来汽车的ES8销量达到11379台,威马汽车的EX5的销量达到3850台;比亚迪、北汽新能源、宝马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227364台、164958台、129398台,远超造车新势力的销量。

2018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TOP10企业(辆)

2018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TOP10企业(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造车新势力面临的挑战

1、提高品牌认知度

对于传统车企来说,品牌价值需要长期的积累。而造车新势力成立时间较短,普遍不足5年,若想获得较高的品牌认知度,要么在短期内投入巨资塑造品牌价值,要么进行长期的品牌价值沉淀。从短期来看,独角兽企业可以结合新能源汽车目标群体日趋年轻化的特点采取新型的营销手段来提高品牌认知度,比如直播、短视频等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建立线下快闪店、邀请KOL向公众进行推广等方法。

2、存进品牌认知到转化购买

由于新能源汽车是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是新事物,尤其在面对全新品牌时,消费者对车辆性能、使用便捷性顾虑较多。且新能源汽车相较于传统汽车来说价格更高,从品牌认知到转化购买这个过程存在较大的挑战。独角兽企业可以借鉴某些行业典范,通过租赁的方式,降低用户了解、尝试新能源汽车的门槛,实现以租促销,快速占领市场,获得先发优势。目前小鹏汽车携手神州优车集团打造完整汽车服务体系,以帮助小鹏汽车“租售结合”的商业模式实现落地。

四、造车新势力发展趋势

想要在中国合法造车,取得资质是一道无法绕过的关卡。2017年6月起,主管部门暂停了纯电动乘用车资质的审批,至今仍未恢复,除了已经获得资质的前途汽车等十几家公司外,多数已经箭在弦上的新势力造车企业不得不采取“迂回战术”。如蔚来、小鹏、车和家分别选择江淮、海马、华晨代工,威马汽车则通过控股中顺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获得资质。

然而市场上拥有造车资质的“壳资源”可遇而不可求,代工模式在很多方面也会“受制于人”。和自己直接取得造车资质相比,代工模式有诸多弊端。首先,由于代工的产品要贴上代工方的品牌,如果日后产量增多,代工方可能会收取品牌授权费,同时贴上别人的品牌也不利于造车新势力推广自己的品牌。另外,由于数量少,新势力造车企业在代工费方面的议价权也较弱。

相关专业人士称,以目前的状况来看,开放造车资质在5年内是不可能的。因为目前国内的新势力造车企业数量多,而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不乏“浑水摸鱼”之流,一旦开放,政府很难管理。

本文采编:CY345

推荐报告

2025-2031年中国佛山市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2025-2031年中国佛山市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主要包括行业发展对比分析、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生产厂商竞争力分析、发展前景与投资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