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急产业概况
应急产业一般指为预防、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产品和服务而形成的活动的集合。按类别划分,一是救援处置装备与技术,二是监测预警诊断设备与技术,三是预防防护产品与技术,四是应急教育培训咨询服务等。发展应急产业,有利于国家的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有利于基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企业的市场拓展和利润增长,有利于公众的安全和健康。
应急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将其分类归纳出来,可以分为事前的监测预警、预防防护,事中的应急救援、应急服务以及事后恢复重建。
中国应急产业分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应急通信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8年以前,第二个阶段是1998-2003年,第三个阶段是2003-2008年。其中有三个标志性的事件,第一是1998年的抗洪和信息产业部的改革;第二是2004年的抗击非典,国务院主要以制定应急预案为标准;第三是2008年的抗震抢险。第四阶段是2008年后,应急通信在中国各个领域的应用。
中国应急通信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中国应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近些年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每年因受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0.4%-1.0%。
2012-2018年中国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据统计,2017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4亿人次受灾,881人死亡,98人失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18.7亿元。综合来看,尽管中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有所改善,但每年仍有超过一亿的人口收到灾害的影响,每年因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仍达到数千亿元。
2013-2018年中国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及增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6年中国应急通信中标项目金额突破亿元,项目数量达到了50个。截止至2017年中国应急通信中标项目数量为61个,项目金额合计为15168.18万元。
2013-2017年中国应急通信中标项目数量与金额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国内电信市场基本被移动、电信、联通三大巨头垄断,中国电信市场形成多寡头垄断竞争的格局。从极大运营商的营收情况及其占比分析看,中国移动仍处在中国运营商的排头兵的位置,其营业收入占几大运营商营收总和的53.50%,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26.46%和19.85%。
2018年中国应急通信行业运营商营收市场份额(单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应急产业发展不均衡的矛盾较为突出,应急服务产品发展严重滞后,数量占比仅为2%,以事后“救援”为目标的处置救援类产品占比达56%,监测预警类和预防防护类占比分别为24%和18%,这与发达国家“重预防防护”的管理理念还存在较大差距。
应急产业产品数量结构(单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应急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三、中国应急产业竞争格局分析
2014年国办发63号发布后,应急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国家应急产业联盟组建运行,两批12家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获命名,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茁壮成长,行业规模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
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应急产业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等方面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应急救援行业领先企业技术创新进展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中国应急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高效率的应急管理对产品的速度、效率、精准度具有非常高的要求。未来,应急产业将由政府引导、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实现标准化、系列化、无人化、智能化融合发展。
1、标准化、系列化
针对现有应急产品碎片化、功能单一、各品牌不能通用等问题,推动应急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标准化、不同产品接口标准化,实现产品和零部件通用。开发不同规格、适应不同场景、环境和需求的系列化产品和系列化解决方案,打破灾种的界限,实现产品功能多样化、模块化,适应复杂的救援需求。
2、无人化、智能化
针对灾害现场常存在道路阻断、条件恶劣、各种危险源交织等问题,普通的有人装备难以快速、深人核心区域,难以在状况不明确的情况下实现对救援人员的最大保护。
天津8.12爆炸事故后,无人机、无人挖掘机、无人装载机、无人清障车、机器人、无人排水抢险车等无人救援装备在火灾、道路阻断、余鞮坍塌、核生化污染救援、电力巡线、管道和桥隧监测等领域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未来,应急产业将与现代通信、信息、计算机网络、大数据、智能控制等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无人化、智能化发展。
3、高端化、服务化
针对现有产品同质化、低端化等问题,推动突破核心技术和产业转型升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产业高技术含量、产品高附加值和市场高占有率,加快推进产业髙端化,从高速增长转到高质量发展上。
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化转型,提供个性化定制、智能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谋求价值链上的髙端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