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演艺行业供应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文化娱乐消费的不断提升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性、多元化的趋势。观看文艺演出、欣赏音乐舞蹈已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演艺产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并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广泛关注。
文化和旅游局数据统计,2018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123个,比上年末增加1381个,从业人员41.6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4万人。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的艺术表演团体2078个,占12.1%,从业人员11.44万人,占27.5%。
2011-2018年全国艺术表演机构数

资料来源:文化和旅游局
2011-2018年全国艺术表演行业从业人员数量

资料来源:文化和旅游局
二、文化演艺事业需求现状分析
2018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312.46万场,比上年增长6.4%,其中赴农村演出178.82万场,赴农村演出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57.2%;国内观众13.7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农村观众7.79亿人次;总收入366.73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演出收入152.27亿元,增长3.1%。
2011-2018年全国艺术表演行业演出观众人次

资料来源:文化和旅游局
2018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场馆2478个,比上年末增加23个。观众座席数192.04万个,比上年增长6.9%。全年共举行艺术演出17.89万场次,降低15.5%;艺术演出观众人次5862万人次,比上年降低8.2%;艺术演出收入37.44亿元,比上年降低13.5%。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场馆1236个,比上年减少17个。全年共举行艺术演出6.02万场次,比上年降低15.2%;艺术演出观众人次2588万人次,比上年降低4.6%。
2011-2018年全国艺术表演行业总收入走势

资料来源:文化和旅游局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文化演艺市场运行态势及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三、文化演艺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演出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真正的公平竞争机制
虽然我国演艺市场已经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与国外演艺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演艺市场还存在着明显缺陷。健全的演出市场体系,应是在政府或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下,剧团剧组、中介机构、演出场馆三者有机结合的共同体。但就目前而言,这三者间的结合,因机制上的原因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在文艺体制改革中,三者都在向市场化方向迈进,但都不够到位。演出场馆更多的仍属文化或体育事业单位,在演出市场中大多成为场馆出租配角;国办文艺团体的体制改革相对落后,虽然会有精品产出,但却不注重市场分析和经济效益,在高雅精致和市场效益两者之间难以取得平衡,不能更好地赢得市场。
2、本土演艺市场在运营方面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经纪机构是文艺体制改革的产物,但由于审批上的限制,主要的经纪机构都是从文化事业单位演变而来的,他们依靠经营资质、范围的垄断而缺乏创新的动力,自身经纪、组织、协调演出市场的能力低下,缺乏发展活力。而演出市场地下经纪人的违规经营和不公平竞争又对尚不健全完善的演出市场体系造成了冲击和破坏。首先表现为本土艺术生产能力不强,演出档次不高,公众难得进剧场或广场上观看演出,没形成有规律的演出季,有品位的演出不多;再者是演出门票价格昂贵,剧场演出门票定价偏高,境外演出团体的大型演唱会门票更是居高不下,与普通市民消费能力相悖。而与此同时,有合法经营资质的演出公司和演出经纪机构多属文化事业单位,还没真正经历体制改革,留有计划经济印记,而未经注册登记的演出经纪人缺乏实力,操作不规范,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演出市场造成冲击和破坏。
文化经营人才缺乏,演出行业机构作用弱化
文化和经营素质全面,有能力跨省乃至跨越国际进行经营的人才匮乏,同时演出场馆和艺术生产团体也缺乏经营人才和市场策划人才。文化经纪、经营人才的匮乏已造成制约文艺演出的“致命瓶颈”。同时由于中介行业没有真正发育起来,全国各省、地市的演出业行业协会,基本仍停留在协助政府行政管理的层面上,还不能很好地发挥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演出业的作用,这就会造成演出市场信息依然闭塞,演出场馆经营范围雷同。而且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和鲜明的经营特色,市场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演出市场这块蛋糕还没有做大做强。
四、未来文化演艺产业发展建议
1、转变管理理念,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建立和完善符合演艺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的文艺院团总体格局,兴办体现现代都市文化的院团。要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进一步改善演艺人才的创业环境。鼓励演出服装的设计与生产、艺术教育与培训、节目创作与营销、演出周边产品的开发等演艺产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加速形成产业链。鼓励有实力的演艺企业拓展艺术教育培训等产业。
2、加强官方文化交流,鼓励演艺产品商业化运作
中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传播中华文化,使中国文化能够真正地吸引人、打动人,引起共鸣,拨动心弦,赢得尊重,增进心灵的沟通,寻求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选择上必须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有传统文化,也要有现当代的文化;不仅反映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也要全面反映我们还实际存在的不平衡、不发达的状况,反映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既要突出中国特色,也要注重寻找同外部世界的共同点,反映世界流行元素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近几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除每年举办的20多个国家参与的“亚洲艺术节”外,在大型官方文化交流活动中,我们越来越多地采用符合市场规律的商业化运作方式,如将项目通过招标交给演出团组和演出经纪机构承办,在对方国家举办的演出活动尽量委托对方国家主流演出机构市场化运作。如中国芭蕾舞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央民族乐团的“盛装民乐”,悉尼交响乐团演出的中国音乐家谭盾的多媒体交响乐《地图》、北京现代舞团的演出等,其中一些项目采取政府资助、商业化运作的方式,这都是一种宝贵的尝试。再比如,《仿唐乐舞》最早出现主要是为了接待来访的国家首脑和政府要员,并没有完全真正地从演艺产品的角度出发,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旅游景区、旅游城市意识到了旅游者只能“白天观光,晚上睡觉”这一现象。于是从旅游市场出发,打造了一系列的全新旅游演艺项目。
3、打造兼具艺术水准和商业价值的演艺产业品牌
培育和打造一批在全国领先的演艺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剧节目,特别是旅游演艺产品和企业;实施“品牌拓展计划”,鼓励著名演艺企业输出品牌,以连锁经营等方式全国扩张;整合现有各种艺术节等活动,通过市场化操作,打造一个能代表国家和城市形象的综合性艺术节。近年来,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推出的功夫剧《少林雄风》、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编导的舞剧《野斑马》和甘肃歌舞剧院的舞剧《大梦敦煌》,都曾在国外演出并获得巨大成功。中国拥有自主版权、较高艺术水准和商业化运作前景的演艺产品日益增加。如由北京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与加拿大杰出艺术家公司联合制作的功夫剧《功夫传奇》当年在北美演出150场,观众11万人,演出收入300万美元。另外,一些经典戏剧也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中国京剧院的《白蛇传》在英国演出被业界评为“五星级”。昆曲《牡丹亭》、《赵氏孤儿》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茶馆》、《雷雨》等,都曾在海外实现票房收入和舆论评价的双丰收。
4、与海外演艺机构建立全方位的长效合作机制
中国政府规定“在中方控股51%以上或中方占有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允许外商以合资、合作的方式设立和经营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为外国指层面和编组关系,如此产生的符号就是艺术符号。这种民间艺术艺术涉及字形能指,字形能指中的书写、笔划、间架、造型以及相关的编码规则与组合方式,构成书法艺术的形式层面。其能指层面和编组关系也体现着节律化,并且渗透民间艺术家广义的生命节律。花鸟美术字随形就势绘写形象,或轻或重,或缓或急,或浓或淡,或干或湿,这些形式意味来自于书写、笔划、间架,形式节律引发的形式意味溶解在书绘的形式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