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产业机构及从业人员数量
2018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国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31.82万个,从业人员375.07万人。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单位66835个,增加91个;从业人员67.06万人,增加0.34万人。
2014-2018年我国文化和旅游单位机构数量

资料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2014-2018年我国文化和旅游单位从业人员数量

资料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二、文化事业投资规模分析
2018年末全国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3.71万家,比上年末减少2.03万家;从业人员166.7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59万人。其中全国共有娱乐场所70584个,从业人员52.82万人,全年营业收入520.97亿元,营业利润112.33亿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24266个,从业人员34.67万人,全年营业收入294.63亿元,营业利润76.76亿元。
2018年,中央财政通过继续实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等文化项目,共落实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专项资金50.51亿元,比上年增长0.6%。
2011-2018年中央对地方文化文化项目投资规模

资料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另外,中央财政安排旅游发展基金14.85亿元,对地方旅游厕所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及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项目进行了重点支持。
2018年全国文化事业费928.33亿元,比上年增加72.53亿元,增长8.5%;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66.53元,比上年增加4.96元,增长8.1%。
2011-2018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用

资料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2018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4464个,比上年末减少57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33858个,比上年末减少139个。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185637人,比上年末增加472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6386人,占3.4%;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17245人,占9.3%。
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4283.09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4.3%;业务用房面积3146.17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5.7%。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306.95平方米,比上年末提高11.51平方米。
2011-2018年全国平均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

资料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2018年,印发《关于文化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文化供给机制,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资文化领域。起草《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和《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实施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奖励计划,统筹推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文化事业机构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三、我国文化事业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1、实现文化建设的“双业并举”
要切实重视文化事业的“事业性”,实现文化建设的“双业并举”。不能一提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就把文化行业统统推向市场,把文化事业机构全部转企。忽略文化事业的“事业性”,过度强调产业化的观点是错误而且非常危险的,因为有些文化事业并不适合产业化。比如,部分职业技能和专门知识的培训可以产业化,但义务教育是无法也不可能产业化的。部分文学创作、文艺演出、文化活动可以带来产业效益,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文学创作、文艺演出、文化活动都可以按产业化尺度来要求。文化事业的过度产业化倾向,会导致一切从经济效益出发,片面追求文化产品数量,忽视对文化产品质量的提升,忽略健康的思想导向和积极的价值引领。当下一些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的恶俗倾向以及虚假、违法广告在各种文化媒体上的泛滥,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其实,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相互联系并相互转化的。文化事业搞好了,自然就会促进人民群众对文化产生兴趣,也必然会带动文化相关产品的直接消费或相关消费,从而为文化产业创造、培养、拓展市场,有效拉动文化产业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优质含量和品位,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2、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要切实重视文化事业的“公共性”,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水平。近年来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所推行的文化下乡、服务基层、科技惠民、启智百姓等系列活动,注重了文化惠民的基础性、层次性、多元性,突出了文化事业的“公共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也出现了“重速度轻质量”、“重硬件轻软件”、“重建不重管”、“重验不重用”等实际问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率不高,很多文化设施验收达标后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具有鲜明针对性的公共文化产品缺乏,优质服务功能不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们要重点加强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务实性建设,要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行、系统性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构建完善利民惠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切实重视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核心是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进一步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尤其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更需要立足基础、服务基层、因地制宜,让平民百姓成为公益性文化活动的主体,让老百姓全方位享受到质量更优、水平更高的公益文化服务。
3、妥善使用文化扶持资金
要切实重视文化事业的“公平性”,防止政府文化扶持资金使用不公和低效。发展和扶持文化事业,无疑需要政府的扶持资金。但扶持资金使用的公平和效率非常容易出问题,或用错了对象,或用错了时间,或用错了项目,甚至会出现被假大空项目骗资金的问题。为了防止类似问题,对于文化事业扶持资金的使用,应立足文化事业的公平性,将扶持资金多用于文化事业环境改善、文化服务公共平台构筑、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文化事业开发等带有普遍性意义的惠民利民工程方面,以切实规避将资金投放到某个单一文化事业项目而容易产生的偏差;积极推进对文化扶持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资金投放后的“查效”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多元化、多层次、公平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