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品牌服装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男装品牌稳定,女装竞争更加激烈「图」

一、男装现状

2017年我国男装规模达到5346亿元,未来5年的复合增速为3.7%,规模上远高于运动和童装,但在增速上远低于运动和童装。我国男装按照价格和风格进一步可以再分为奢侈品男装、中档商务休闲男装、大众休闲男装。从过去5年年增速看,不管是高档还是中档商务男装都已没有增长,甚至略有萎缩;而大众休闲服饰持续有增长,甚至增速能维持在双位数。休闲装让位与传统正装及着装习惯的变化有关,目前职场人员已经由1981年以后出生的千禧一代或Z时代占主导,年轻人群期望工作场所是一个更休闲的环境。以高盛为例,公司为吸引年轻员工,取消了上班时间着正装要求。数据显示有超过75%的年轻人渴望为一家他们认为能够反映其价值观的公司工作,轻松的着装要求正好可以符合他们的期望。

男装分类及上市公司代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行业格局看,国产男装品牌行业内地位稳定,竞争优势明显,龙头品牌市场占有率较高,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据2017年数据,国产男装品牌海澜之家、罗蒙、雅戈尔、七匹狼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7%、1.1%、1%以及0.8%。近十年,国产男装龙头海澜之家发展迅猛,迅速奠定了自己的市场地位。与女装相比,男装的品类、款式更少,男士选择服装时也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而非品牌。这也是我国男装行业国产品牌能够取得优异表现的重要原因。随着大众消费结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更加理性,我国国产男装品牌的行业集中度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2017年男装TOP12市占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女装现状

国内女装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内品牌分散度高,国产女装品牌与国外品牌相比不占优势。根据价格层级女装具体又可以划分为:奢侈品牌、国外轻奢品牌、国内高端品牌、国际快时尚品牌、国内大众服饰品牌,我国国内女装品牌尤其是上市公司品牌集中在“高端女装”部分,位于女装品牌“金字塔”的中间位置,其上端有国际轻奢品牌,下方有快时尚品牌的追赶,女装时尚度要求高的特点使行业内竞争更为激烈。

我国女装行业的品牌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纵观女装行业的格局变化,自2008年以来,韩国时尚集团品牌VeroModa、Only在我国市场地位稳固,市场占有率增速放缓;国产品牌拉夏贝尔的市场占有率增速较快,且逐渐赶超前者。自2011年以来,三大快时尚品牌Uniqlo、H&M以及Zara在中国迅速扩张:2011年Uniqlo、H&M以及Zara在中国的门店数量为113、82、101,2018年三大快时尚品牌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分别达到了673、530、192,短短几年时间,Uniqlo、H&M在中国渠道数量增长了近5倍。同时,近几年我国国民在境外奢侈品和轻奢品牌的消费热情也比较高,很大程度上分流了国内的消费。目前中国消费者对全球奢侈品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三分之一,预计到2020年将会达到36%;具体到国内、国外消费场景,国内消费奢侈品与境外消费比例约1:3,境外仍是最重要的额消费场景。未来,面对快时尚和奢侈品牌双重夹击,我国国产女装品牌发展仍面临巨大的压力。

2017年女装TOP12市占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服装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三、渠道和库存

1、服装渠道

服装品类是最早实现线上渗透,并快速增长的品类。2011年国内服装电商市场规模为1933.9亿元,2017年市场规模增长至4447.2亿元。服装行业电商的迅速崛起的原因在于:1)产品性价比较高,主要由于初期线上成本远低于线下租金、人力、运营等成本;2)选择多样化,电商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多样的产品类型;3)购物体验感好,方便快捷。2018年以来,电商的增速下滑明显加快,且为不可逆的趋势,但电商增速仍快于线下增速,且电商服装行业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随着线上扣点和引流成本的提高,线上低运营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另一方面,年轻消费者倾向于线上购物也不再仅仅是出于性价比考虑,而是因其购物的便捷性,个性化的产品在线上越来越有市场,公司在制定网上产品策略时也要考虑电商角色的转变。

对于品牌服装来说线上线下布局需要相结合,随着电商角色的转换,电商渠道仍是需着力争取的渠道。从目前上市公司线上销售占比看,定位大众的休闲服饰线上占比高于定位高端的女装服饰。海澜之家的线上销售仍有很大的销售空间;女装里,朗姿股份和歌力思与其他女装品牌相比占比较低。

线下渠道方面,各渠道面临着客流的再分配。近年来,传统的百货商场渠道,因其通常位于城市旧商业街区,具有以商品购物为主、场地空间有限等特征,正逐步被集购物、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新型购物中心所替代。从2014年到2018年,购物中心开业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且2018年达到开业峰值。2018年的购物中心门店同比增速为6%,相对保持平稳增长。

2、服装库存

我国服装行业2012年全面爆发库存危机,此后服装企业出现利润率明显下滑、库存居高不下和关店等问题。从上市服装企业2000年以来的库存情况可以看出:自2008年的经济危机出现之后,服装行业整体遇冷,服装库存开始增长;而从2010年起,服装库存更是陡增到2012年达到最高点,随之而来2013年和2014年大额的存货跌价损失计提,利润率受到严重拖累;自2013年至今,尤其是2015年以来,龙头企业纷纷开始调整产品和运营模式,库存危机得到有效缓解,利润率也得以恢复。

传统的供应模式下,片皮服装的设计创新不足,生产周期长,上新频次低。采用柔性供应链后,公司将从设计到生产到上新,都加快频次、提升效率。

门店层面进行存货共享:旨在通过即时的存货追踪、线上/线下的订单下达及送货上门服务来优化三者的存货流转效率,同时提升用户购物体验。存货配送最优方案选择:通过系统在最短时间内定位、订购以及将产品从最近的物流中心/或店面直接运至客户处。库存水平监控:对经销商实行有效率的存货管理,当经销商存货达到规定水平时,进行及时提醒,同时主动检查经销商订单,以保证存货水平的控制时效和稳定。

四、品牌服装发展趋势

1、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增速平稳,消费理念升级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GDP增速显著放缓,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支出增速也同步放缓。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仍高于GDP增速,城乡结构看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优于城镇。同时,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后,经济逐步转向依靠消费驱动。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也随之提升。新时代的消费理念,已经从崇尚奢侈品,转变为注重质量和舒适度的消费。这一转变很大程度来源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上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人民消费意识的改善,使得人们更加青睐高品质产品。

2、城镇化水平潜力仍大,提升服装行业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8年的59.15%,增长了3倍;城市人口从2亿增长到8.13亿。观察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并没有放缓的迹象,与日本的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只有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另一方面,随着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区域的规划和建设,中国正在朝着以超大城市为带动的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方向发展。未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还会持续加快,预计至少达到70%。

城市化进程持续发展推动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对比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农村居民的食品烟酒消费明显高于城市居民。农民进入城镇定居,消费习惯有望跟随城镇居民,提高消费量且进行消费升级,而明显提升包括服装消费在内的非食品类的支出比重(医疗支出除外)。因此,我们认为城市化从供给(消费场景)和需求(消费习惯)两方面,为服装消费持续打开空间。

2017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占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占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中产阶级的扩大,提升整体消费品质。

随着宏观经济的稳步前进与人均收入的稳步提高,中国的中产阶级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为2.46亿,是拥有中产阶级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到2020年中国的中产阶级和富裕人群将达到4亿以上,届时将会占总人口数量的29%以上;中国城镇消费增量的81%将来自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消费者,其消费预计将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人群结构的变化带来了消费需求、观念、结构的升级,品质成为中产最基本的要求,中产阶级对总体消费贡献加大。

Z时代逐步进入消费人群,带来消费个性化。Z世代是指出生于95后00后的新一代人,他们已经逐步走入社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消费群体。他们都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市场先行者”,也正在迅速成长为未来消费的主导力量。他们对产品的差异化要求更高,对高端产品的需求也更多。同时,新一代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接受程度更高,这对立志打造优质本土品牌的企业来说,将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本文采编:CY345

推荐报告

2021-2026年中国品牌服装行业发展前景及行业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2021-2026年中国品牌服装行业发展前景及行业投资策略研究报告,主要包括行业上下游分析及其影响、发展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投资风险分析、发展策略及投资建议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