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互联网企业积极布局物联网行业,物联网行业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显现「图」

一、物联网行业产业链分析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物联网产业链主要由四个层次构成: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产业链不同层级共同构成了物联网完整的信息交互传递,形成物联网应用业务全流程。作为物联网底部核心层,感知层主要由各类传感器、摄像头、GPS、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传感器件等组成,完成物品标识和信息的智能采集工作;网络层主要完成终端接入和数据传输功能,是进行信息交换、传递的数据通路,接入网络包括光纤接入、无线接入、以太网接入、卫星接入等各类接入方式;平台层由业务支撑平台(中间件平台)、网络管理平台、信息处理平台、信息安全平台、服务支撑平台等组成,完成协同、管理、计算、存储、分析、挖掘;应用层提供面向行业和大众用户的各类服务功能。

物联网行业产业链结构示意图

物联网行业产业链结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我国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7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突破12500亿元,同比增长34%,持续保持较高增速,预计到十三五末期,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过18000亿元。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当前,政府、企业、院校及社会行业机构不断加快物联网发展的布局和资源配置,已呈现出国家政策牵引、行业应用示范、企业创新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互联网企业、第三方运营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及创新载体共同参与的多样化发展模式。互联网企业成为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新兴力量。

我国互联网巨头纷纷以产品、服务、投资、战略合作等多种手段进军物联网市场,在多个领域积极布局和拓展业务,成为我国物联N发展的一大亮点。

我国互联网企业在物联网的布局

我国互联网企业在物联网的布局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分别以北京-天津、杭州-上海-无锡、深圳-广州、重庆-成都为核心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各产业集聚区相互独立、各有特色,产业领域和公共服务基本保持协调发展,集聚区域研发机构、公共服务等配套体系完备。

物联网应用各有侧重,东、中、西部和沿海地区均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发展相应的物联M典型示范应用。其中长三角地区在区域智能交通与节能环保领域应用较为突出,浦东软件园、上海中心大厦等建筑节能管理项目相继落成,分期国产化已提上日程;西部地区RFID应用较为成熟广泛,重庆市智能交通物联网大数据服务平台、成都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已平稳运行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就无源UHFRFID的涉车应用规模而言,我国相较其他发达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重庆UHFRFID的涉车综合应用规模全球最大。沿海地区面向港U物流等区位特征的应用效果明显,已建成跨国进出境货物质量管理和溯源服务、第三方进出口商品溯源鉴别和智能电子标签免检通关等物联网应用平台。此外.沿海地区应用市场化程度优于中西部,资本运作和企业创新更为活跃,企业对市场的信心普遍较强,技术和应用更易于贴近市场需求。

我国物联网产业布局

我国物联网产业布局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三、物联网行业主要技术发展

1、NB-IoT

NB-IoT是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NB-IoT),它是LPWAN的技术之一,其构建于蜂窝网络,只消耗大约180KHz的带宽,可直接部署于GSMM网络、UMTS网络或LTEN网络,以降低部署成本、实现平滑升级。

NB-IOT具备低功耗、广覆盖、低成本、大容量等优势,使其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垂直行业,预计到2020年,NB-IoT在全球范围内将达到30亿的连接2017年是NB-IoT商用元年,受到政府政策、资本、技术等多方面的驱动,国内形成了一轮NB-IoT热潮,NB-IoT快速形成了规模化的应用,对大规模智能化应用提供了强有力通信网络支撑。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运营商都推出了基于NB-IoT技术的物联网开放平台。其中中国电信建成全球首个覆盖最广的商用NB-IoT网络,完成了31万个NB基站升级,实现全国广覆盖并规模商用;中国移动同时部署NB-IoT和eMTC,并首次公开针对NB-IoT的补贴政策,未来将提供10亿元专门用于NB-IoT模组,分档设置、最高补贴80%,全力支持NB-IoT发展;中国联通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10余座城市开通窄带物联M试点,并在上海建成全球首家试商用的NB-IoT网络。

三大运营商NB-IoT进展

三大运营商NB-IoT进展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通信网络的完善以及国产NB-IoT芯片支撑下,我国NB-IoT规模商用条件基本具备。目前,NB-IoT已经在我国上海、青岛、雄安新区、扬州等市区正式商用,海南、湖南、石家庄等省市也在有序推进,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控、远程抄表、智慧农业、智慧家居、智能硬件、节能减排、车联网、工业控制、物流跟踪等各类商业领域。

2、芯片

作为物联网的核心设备,芯片处于产业链最上游,是物联网时代必争的战略制高点。物联网芯片主要分为嵌入式芯片、通信芯片、定位芯片、安全芯片。预计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芯片市场规模将达311亿美元,未来,物联网芯片将超过PC、手机芯片领域,成为最大的芯片市场。我国芯片产业发展较晚,国内芯片企业数量虽多,但产业基础薄弱,设计和制造水平相对落后,核心芯片主要还是依赖进口。国内芯片制造厂商有华为海思、中兴通信、展讯通信、国民技术、大唐电信、长电科技、顺络电子等。近年来,我国加大半导体投入,在NB-IOT芯片领域,华为走在了世界前端,成为国内芯片研发的翘楚。

3、无线模组

无线模组是物联网接入网络和定位的关键设备,是物联网的关卡。无线模组可以分为通信模组和定位模组两大类。在全球无线模组市场上,国外企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包括Telit、Sierra Wireless等,国内厂商发展迅猛,B前能够提供完整的产品及解决方案的模组厂商有华为、中兴通讯、环旭电子、移远通信、芯汛通、中移物联网公司、上海庆科、利尔达等。无线模组需求逐渐扩大,进口量逐渐减小。随着物联网的普及,无线模组的需求愈发强烈,集成化、小型化和多样化将成为无线模组的发展趋势。随着国内无线模组生成厂商的逐渐进入,无线模块价格仍会继续走低。我国未来无线模块需求增大的同时,进口将慢慢减小。

2017年我国物联网模组需求总量约12.4亿个,需求规模达到了126.5亿元,预计到2024年我国物联网模组需求总量将达到60.3亿个,需求规模约546.2亿元。

2016-2024年中国物联网模组行业需求情况及预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我国物联网行业面临的挑战

我国物联网总体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物联网的基础条件和自有属性决定了物联网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随着应用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显现。核心技术落后使我国在物联网新一轮产业生态布局中依然被动,发展中涌现出的物联网新业务新模式又带来传统行业政策和体制机制不适应性等新的问题与挑战。

(一)物联网生态主导权的竞争依然严峻

我国企业尚缺乏国际物联网产业生态的主动权。物联网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涵盖芯片、感知器件、操作系统、设备互联、边缘计算、关键软件、数据整合分析到各个垂直应用的生态系统,垂直化整合和水平化平台趋势共存,谷歌、IBM、思科、英特尔、高通等国外巨头均通过其核心能力和战略联盟推动产业垂直化整合和水平化扩张,引领全球物联网生态系统发展。我国缺乏国际领军企业,偏重于应用和集成领域,基础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实力偏弱,被动跟随局面难以短期内打破,面临的物联网产业生态主导权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物联网基础传感器产业的技术能力仍然薄弱。

从物联网技术专利看,无论是传统类型的传感器还是新型MEMS传感器,国内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远远落后于国外企业,甚至不如国内高校。我国企业在MEMS传感器领域的表现不仅申请量少,而且种类单一。专利申请量较多的两个国内企业中,歌尔声学的专利只有MEMS麦克风传感器芯片和产品一类,无锡微奥的专利集中在MEMS光学领域的传感与检测。从MEMS专利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在MEMS领域积极探索已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应加大对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多种因素制约企业战略性和基础性投入。物联网产业以中小微企业居多,而物联网技术研发又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一方面中小企业负担不起研发成本和长周期,导致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大企业为追求短期盈利,依然轻视对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的研发投入,重应用轻研发现象相当普遍。因此造成目前应用和集成类企业偏多,基础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类企业偏少;追求短期效益的企业多,踏实创新有战略性规划的企业少。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也是挫伤企业创新热情和战略投入的原因之一。

(二)标准化工作仍不能满足应用需求

目前物联网标准化工作虽在逐步落实推进,物联网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数量也在迅速增加,但统一的规划、推进、部署和协作仍然不足,造成物联网标准化组织一拥而上,标准化职责不明确、标准化范围不清晰,物联网标准的重叠和缺失较为严重,难以充分发挥各个标准组织的优势形成发展合力。此外,物联网应用种类繁多,需求差异较大,现有信息、通信、信息通信融合、应用等标准还不能全部满足产业快速发展和规模化应用的需求。如大部分电子车牌、食品溯源行业标准尚没有发布,园区、工业、照明、交通等行业标准缺失。目前物联网标准主要集中在垂直领域,面向未来水平化跨领域、开放互联的基础共性标准基础较差,缺乏重点布局。同时,标准制定流程复杂缓慢、推广力度不足造成标准化严重滞后于市场转变和企业需求、企业认知度差、参与度低、采用度少,标准对行业的指导作用亟需提升。

(三)协同性不足严重阻碍行业整体发展进程

协同性不足导致四方面问题,影响产业发展速度和效益。一是市场与产业间供求信息交流不畅,使得技术产品与市场需求不对等;二是应用集成企业与研发企业缺乏协作,造成国内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三是资源整合及产业集中度低,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较为普遍;四是产学研各方分工不清晰,整体效率低,成果转化率低。政务资源缺乏整合及部门间业务缺乏协同阻碍应用推广。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开放以及部门间业务的协同配合,是物联网应用成功实施的前提。以智慧城市为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管理是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然而这类应用往往涉及多个行业主管部门,如地下管网监测涉及8个大部门27个小部门,应用方案的设计和部署需要各部门支持配合、相互间协作并提供相关数据,然而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和协作十分困难,数据不仅一致性较差,而且难以向服务商开放,直擬成应用实施停滞不前。

(四)新业务模式与各行业政策和体制的不适应性日趋突出

物联网技术、产品、应用发展迅速,引发的新业务新模式层出不穷,与现有监管政策和体制机制间的矛盾也日趋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ICT产业与传统行业间的协调机制有待加强和完善,传统的监管模式和政策需要顺应物联网的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和挑战。如以医疗健康领域为例,一批健康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可持续发展在现有政策和管理下面临一系列问题,如医院收费项目不包括远程医疗服务,专业远程医疗诊断中心缺少资质认定办法,医保无法覆盖远程医疗,远程医疗终端设备准入缺少专门的标准,远程医疗合规性、服务标准、责任认定和追究制度欠缺等等。二是缺乏培育和发展物联网融合创新的有效平台,新业务与新模式的开展面临跨行业协调难、服务监管不健全等问题。三是融合创新产品面临的标准缺失与认证困难等问题。传统的管理模式阻碍了融合产品的市场化进程,许多融合型创新企业饱受困扰。例如物联网融合新产品WIFI插座,通过WIFI无线网络可以实现对智能家电设备的远程控制,但由于在产品技术认证方面推进缓慢,限制了产品的进一步市场化推广。

本文采编:CY237
下一篇

2018年全球及中国大数据市场运行情况及趋势分析,未来大数据应用范围将会更广泛「图」

2017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4700亿元,同比增长30.6%。预计2017-2020年的复合增速为29.04%,到2020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将达到10100亿元。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