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8年全国就业情况分析
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多增10万人,连续6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完成全年目标的123.7%。201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419万人。全年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增长0.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8年各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4.8%-5.1%之间,实现了低于5.5%的预期目标。2018年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721元,比上年增长6.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作为就业市场的主力军和特殊人群,大学生就业一直受到各方关注和帮扶,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人,再创新高。2019届应届生即将开始陆续进入择业阶段,数据显示,大学生就业供需双方的数据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需求人数同比上升81%,求职人数同比上升21%。需求增长幅度高于供给增长幅度,从而导致今年应届生的就业景气指数高于去年,从1.78升至2.68。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根据2018届校招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北京和上海最受毕业生求职青睐,占据第一、二的位置,其次武汉位居第三,再次是深圳和南京。毕业生对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比较喜爱,大城市经济发达,工作机会多,符合毕业生到大城市实现自身价值的追求。
武汉和南京对毕业生的吸引力超越了深圳和广州,一线城市不再是求职首选。近两年各大城市开始抢人大战,新一线城市更是出台各种给钱、给房、给户口的政策,显示出了城市包容性和吸纳力,受到毕业生求职青睐。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分行业看, 2018届应届生就业景气度最好排名第一的依然是中介服务业。此外,教育培训、外包服务、互联网/电商和酒店餐饮行业景气度均较高。另一方面,航空/航天研究与制造、银行、能源/矿产/采掘/冶炼等行业针对应届生的就业景气度较差。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分职位来看,2018届应届生就业景气度最好的10个职位中,排名第一的是销售业务相关职位,CIER指数为1.35。此外,地产中介、教育培训等职位的景气度排名也比较靠前。而高级管理、IT管理等职业的就业景气度较差,很大程度上由于这类职位对工作经验和职场积累的要求比较高,很少对应届生开放。
分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2018届应届生就业景气度最高,分别为3.85、2.01和1.77。国企、上市公司和外商独资公司的应届生就业景气指数较差,分别为0.22、0.55和0.62,均低于1。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2018年我国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就业存在一系列结构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高校毕业生结构性错配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由1999年的84.7万到第一轮扩招后的187.7万,再到2019年的估计834万,历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而教育的体系结构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变化,不同专业间出现过剩或短缺现象,导致技能专业错配、供需不均、就业满意度不高。
2、高技能人才短缺
目前市场对具有技术等级和专业技术职称劳动者用人需求均大于供给。需求侧看,53.4%的市场用人需求对劳动者技术等级或技术职称有明确要求;供给侧看,仅55.1%的求职人员具有一定的技术等级或技术职称。供求对比看,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均大于1,其中高级技能人员、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
3、隐形失业显性化
近年来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等导致部分地区、企业下岗人员增多,但下岗人员职业技能不适应再就业岗位的需要,因而隐性失业严重、就业质量下降。并且,关停的中小型煤矿和钢铁企业等所在区域往往产业结构单一,社会吸纳剩余劳动力能力较弱,因此安置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对于沿海外贸省份而言,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虽然由于2018年出口订单提前锁定和前期出口“抢跑”的原因,截至目前贸易摩擦对企业的影响还不大。但随着贸易摩擦的深入,企业新订单量减少,随之而来的企业开工率不足、利润下滑甚至裁员等现象将接踵而至,将给这些地区的人员就业带来较大压力。
四、2019年我国就业市场展望分析
目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正在深刻影响我国产业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尽管科技革命会使传统行业的工作岗位面临巨大冲击,但新技术的应用又会创造和带动大量新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形态。经合组织基于其成员国200年的数据研究表明,科技进步尽管短期内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相对于其巨大的创造效应可以忽略不计。在我国,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创新,“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在各领域持续发酵,以网上购物、共享单车、同城跑腿平台等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网络创业开拓了就业的新领域,极大地发挥了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为我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解决了许多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可以预见,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新就业形态的不断涌现,“就业难”问题将得到逐步缓解。
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创业,各大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密切协作,出台了一系列积极举措。在推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稳定和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将加快建设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稳定和促进就业。在挖掘就业新动能潜力方面,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提出,通过打造“双创”升级版,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为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更充分就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加大力度鼓励创业方面,比如,杭州市对未来产业领域的小微企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贴息。随着以上政策的逐步推行落实,将有力地激发劳动者就业创业的积极性。
预计2019年,受宏观经济增速温和回落、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等因素影响,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将保持基本稳定,全年新增就业人数在1360万人左右;在国家就业创业政策的不断出台落实、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等因素作用下,失业率将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左右,调查失业率维持在5%上下;受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降低、生育政策调整影响有限等因素影响,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继续下降至64.5%左右,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宽松状态,求人倍率保持在1.2左右的较高水平。而受累于产能过剩化解、环保压力增强、贸易摩擦升温、体制机制障碍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和人群仍将面临较为突出的失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