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药店零售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

  一、处方外流促进药店零售行业发展
  药店行业龙头企业有三个增长的驱动因素:行业内生的增长、政策上医药改革带来的处方外流、以及通过兼并重组带来的外延生长。目前药店行业内生增长从全国总量来看,保持着8-9%的增速。
  中国从2009年开始医药分开的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切断医院经济利益与药品之间的关系。药品零加成,药占比等改革已经将药房从医院的利润中心转变为其成本中心。近两年,改革进一步深化,处方外流从政策上来看,势在必行。
国家近年来处方外流相关政策
年份
政策
相关内容
2015
《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2015年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总体降到30%左右。
2016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
制止医院限制处方外流,患者可自主选择在医院门诊药房或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
2016
《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
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应按照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并主动向患者提供,不得限制处方外流
2017
《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
统筹推进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鼓励到零售药店购药,具备条件的可探索将门诊药房从医疗机构剥离。
2017
《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试行)》
医疗机构应当为申请人提供电子病历的复制服务。医疗机构可以提供电子版或打印版病历。
  随着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的不断推进,药品质量提升后,药店的差异化服务成为药店竞争的重要因素。龙头企业建立专业化服务,拥有品牌优势,对于吸引稳定顾客群、提高购买频次和客单价有利。零售药店本质的经营逻辑和零售行业一样,欧美的零售巨头企业均有成熟的会员管理模式和大数据分析系统,追踪客户需求,统计人群偏好,能够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譬如美国沃尔玛最早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啤酒和婴儿尿布销售的相关性,将其摆在一起,大幅增加了销售额。深入的大数据管理早已经从“挖掘”顾客需求进展到要能够“创造”消费需求。
  门店位臵和医保资质是重要因素。在IMS的门店选择的影响因素中,除了连锁药店的品牌之外,距离,价格,是否能使用医保卡是患者选择不同的门店的影响因素。从距离这个角度来看,要想吸引慢病患者,药房需要提高其社区药房占比。
患者对于药房选择的影响因素
  支付端医保资质放开稳步推进。依据2015年的《国务院关于第一批取消6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的要求和人社部印发的 《关于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全国各地陆续正式取消 “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资格审查”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由“审批制+协议制”转变为“协议制”。政策出台后,整体的落地情况要慢于预期,大多数地方政策出台在16 年第三、四季度,17 年才正式落地。南京的政策是比较公平,利于大型零售药店的;另外,像江苏徐州,政策和南京类似;上海,品种限制和距离限制都取消了;江西,试行评分制, 一个指标一分总计100 分,85 分以上可以申报且一般情况下就可以获得资质;湖北武汉政策尚未出台。
项目
南京市
上海市
江西省
相关政策
及公布时间
2016-07
《关于印发<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办法(试行)> 的通知》
《关于开展2016年度南京市医药机构申请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工作的通知》
2016-06
《关于印发<上海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管理办法> 的通知》
2016-09
《关于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的通知》
《关于开展2016年江西省本级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药机构评估准入工作的通告》
经营面积
实际使用面积不少于100 平方米
营业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设臵医保专门服务区域
营业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设臵医疗保险专门服务区域
医保药品
及时供应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内的药品
及时供应上海市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内的药品、24小时提供服务的能力
及时供应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经营药品品种(不含中药饮片)不少于1000种,其中医保药品不少于药品总量的80%
营业许可
《营业执照》;
《药品经营许可证》;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证书
《营业执照》;
《药品经营许可证》;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证书
《营业执照》;
《药品经营许可证》;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证书
对配备药师、执业药师的要求
无明确规定;但申请时需要药师(中药师)资格证书、注册证书,药学技术人员职称证书等
1名以上执业药师、3名以上药师,能保证24小时有执业药师或药师在岗
营业时间内至少有1名执业药师在岗
营业时间
实际连续经营满6个月(2016年3月1日之前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许可设立并连续经营的)
取得《营业执照》《药品经营许可证》一年以上
开业时间参与评分
其他
完善的医药管理信息系统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及《社会保险法》和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政策规定
守法诚信,申请前1年内(含1年)无相关部门行政处罚
严格执行国家和本市物价管理部门规定的药品相关政策,经物价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合格。
药店内原则上不得摆放和兼营日用品、食品、化妆品等非医药类商品
  随着药店医保资质的放开,药店申请医保定点的门槛将会越来越低。患者就近购药的习惯将会逐渐养成。处方外流的条件正逐渐成熟。
  目前已经有一些处方外流的实践。如柳州医药率先实践处方外流。柳州医药集团旗下8家药店开始“处方院外流转”项目,患者在医院看完病,可获得电子处方、自由选择在院内取药或到院外的定点药店取药。并且“院外处方流转”服务直接连接到医院、药店系统,可以全面追溯处方各种有效信息,防止假冒纸质处方;在时效性上,医院开具的电子处方仅24小时内有效,并且可查看到医生开出时间,不能随意更改。防止冒用电子处方、过期处方拿药的现象。
  二、处方外流市场测算
  纵向来看,受国家“医药分家”政策的影响,医院靠销售药品获得的收入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6)数据显示,公立医院总收入从2013年开始放缓,增速由22.0%下降到2015年的10.6%。而受医院医保控费的加强、卫生部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加强推进、药占比控制、集中招标采购等核心政策的影响,医院药品收入增速相应地也从2012年的20.8%下降到2015年的5.4%。这一数字已低于零售药店(7%)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
  从药占比来看从2010年的41.8%降低到2015年的36.2%,下降了约5个百分点, 但离国家要求的30%还有差距。2015年中国公立医院总收入20843亿元,其中药品收入为7542亿元。如果要达到2018年药占比30%,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一方面需要公立医院通过药品之外的其他途径增加收入,一方面要处方外流降低药品收入才可能达到。根据PDB数据,2016年药品规模增速9.1%,2017Q1为10.3%,按照15-16年的增长率变化趋势,我们保守估计2017年全年增速在10.7%,并据此推算公立医院药品收入增长率等,见下表。
  短期看处方外流空间有千亿左右。如果保守预测药品收入仅维持6.91%的增速(根据历年数据差额趋势估计),假设医院2018年收入增速能够通过各类方式(财政补贴、诊断检测收入、诊疗服务等)调节逐步恢复到增速16%,医院总收入3万亿。那么药占比控制在30%,需要处方外流的份额约有1901亿,考虑到一些产品无法外流(如注射剂)、而中药饮片类仍有加成,外流动力有限,假设其中有50%~80%(敏感度分析)外流到零售端,则有950~1520亿空间。
-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E
2017E
2018E
公立医院总收入(亿)
9699
11641
14213
16430
18843
20843
23344
26495
30722
总收入增长率(%)
-
20.0%
22.1%
15.6%
14.7%
10.6%
12.0%
13.5%
16.0%
药品总收入(亿)
4054
4715
5696
6383
7156
7542
8064
8621
9216
药品收入增长率(%)
-
16.3%
20.8%
12.1%
12.1%
5.4%
6.9%
6.9%
6.9%
药占比(%)
41.8%
40.5%
40.1%
38.8%
38.0%
36.2%
34.7%
32.6%
30.0%
-
-
-
4.5%
-8.7%
0.1%
-6.7%
1.5%
-
-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E
2018E
PDB重点城市用药数据(亿)
860
984
1148
1272
1429
1523
1661
1839
2170
增长率(%)
-
14.4%
16.7%
10.7%
12.4%
6.6%
9.1%
10.7%
18.0%
占全部公立医院收入比例(%)
21.2%
20.9%
20.2%
19.9%
20.0%
20.2%
20.6%
21.3%
23.5%
-
-
-
2.2%
-5.9%
1.6%
-5.8%
2.5%
-
-
处方外流敏感度分析
外流比率(%)
50%
60%
70%
80%
90%
100%
处方外流(亿)
950
1141
1331
1521
1711
1901
2010-2018E公立医院药品收入增长和药占比情况趋势
   
  从长期角度考虑,处方外流空间至少有4900亿。据IMS统计中国2015年处方药市场规模超过9900亿元,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85%,销售同比增长约6%,增速仅为上一年的一半左右。医院作为处方药销售的主渠道,占据77%的市场份额;仅次于医院的销售渠道是第三终端占比(13%),这也是2015年增速最快(9%)的渠道;零售药店份额最小(10%),增速(7%)略有减慢(由于处方主要来自医院,医院控费也间接影响了零售药店)。如果预计未来处方药市场继续以6%缓慢增长,2020年零售和第三方占比能达到60%的话,将到8000亿,处方外流的空间有4900亿。
  药房托管和合办药房不是长期趋势, 零售端承接处方外流是大势所趋。在医改限制医院药品加成的政策环境下,药房和检验中心就从传统的利润中心逐渐转变为成本中心。一些药房托管和合办的情况就出现了。虽然可以短期提升医院运营效率,但是这种方式仍然没有彻底医药分离,药价也不能得到有效抑制,并不符合政策导向,长期来看处方外流到零售端仍然是大势所趋。
  三、政策利好医药电商发展
  中国医药电商B2C市场规模从2009年开始呈爆发式增长,到2012年增速逐渐放缓,并呈平稳增长趋势,2016年B2C医药电商市场规模达286亿元,年增长率88%。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医药电商市场将成长为超过1000亿元的大市场。
医药电商销售额迅速增长
2010-2016年网上药店数目变化
  面对“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各种新型的医药电商模式不断涌现,B2B逐步向B2C、O2O等模式转型,传统商业贸易逐步向现代综合服务转型。2017年初,国务院公布取消互联网药品交易资格B证、C证的审批。截至2017年1月22日《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共有913张,其中C证(向个人消费者提供药品)共有649张。取消审批意味着合法的药品流通企业都可自由开展互联网药品的B2B、B2C业务,降低了准入门槛,推动医药电商发展。
2016-2017医药电商相关的文件和政策
时间
发布单位
文件名称
要点
2017/5/2
卫计委、医改办
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
2017年,以省(区、市)为单位要在85%以上的地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签约服务人群覆盖率达到30%以上,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力争实现全部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2017/1/21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第三批取消39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
取消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企业(第三方平台除外)审批
2016/11/7
工信部、发改委等6部委
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
大力推动“互联网+医药”,发展智慧医疗产品。加强对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数据库,实现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
2016/11/1
人社部
关于印发“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的通知
社保卡将加载支付功能,要推进就医一卡通,实现社会保障卡与医疗机构、商业保险等实现服务对接;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医保诊疗信息的挖掘分析,支持健康服务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发展
2016/7/28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结束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试点工作,包括包括河北慧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95095” 平台、广州八百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八百方”平台和纽海电子商务(上海)有限公司“1号店”。强调所有药品零售企业,无论是网上交易还是门店交易,都必须严格执行凭医师处方销售处方药的规定。
2016/6/24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
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到2017年底,实现国家和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以及全国药品招标采购业务应用平台互联互通,基本形成跨部门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到2020年,建成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分级开放应用平台,实现与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
  网上药店销售药品占一半,品类以OTC为主。从网上药店销售的品类结构来看,药品占比近一半。44%为药品,其次是器械类28%,日用品18%。从药品的品类来看,以OTC产品为主,泌尿补肾(25%)、皮肤用药(16%)、滋补用药(15%)占比最高。一方面体现了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正在不断增强,一方面患者更愿意通过网购这种方便且隐私有保护的方式进行。
网上药店品类销售结构
网上药店药品重点品类销售份额

 

本文采编:CY317

推荐报告

2025-2031年中国药品零售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2025-2031年中国药品零售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主要包括行业领先企业运营竞争分析、趋势及前景分析、投资前景及策略分析、上市策略指导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