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是在现代生产中集成各种高技术产品,包括机器人、物流系统、智能传感系统、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软件等高技术,实现在现代制造中将劳动者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的目的。智能制造包含智能生产、智能工厂与智能物流三个主题,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先导技术,工业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

机器人是指能模拟人的智能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设备,按应用领域可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器人两大类。按照功能细分,可将工业机器人划分为焊接、喷漆、涂胶、搬运、检测等类别;可将服务机器人划分为专业服务机器人(是在特殊环境下作业的机器人,如核电站事故检测机器人、极地科考机器人、救援机器人等)和家用服务机器人(是服务于人的机器人,如助老助残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等)。
“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规划》中明确,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培育3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
“机器换人”有望缓解我国制造业下行压力。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逐年上涨,总劳动力供应更是越过了“刘易斯拐点”,“机器换人”的需求极为迫切。2015年出现的代工厂倒闭和外资企业向东南亚转移现象表明,我国制造业长期依存的成本优势已经逐渐消失。国内企业引入机器人既能降低人力成本,又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统计数据表明,自2010年开始我国机器人需求量进入高速增长期。根据Wind数据,201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1.50万台;2011年达到 2.26万台,同比增长 50.7%;2013年达到3.66万台,同比增幅达 60%;2014年达到5.71万台,同比增长56%,占全球销量的四分之一; 2015年达6.6万台,占全球销量的27.02%。迄今中国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最大的国家。


我国机器人应用市场成长空间巨大。尽管过去五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迅速,但从使用密度(每万名工人对应工业机器人数)和应用比例等指标看,我国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根据Wind数据,截止至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仅为49台,国际平均水平为69台。横向对比发达国家,韩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国家,每一万名工人中拥有工业机器人数量531台,日本为305台,德国为301台。从行业分布看,截止至2015年,我国汽车行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达到392台/万人,其他领域如电子电气为11台/万人,化工为20台/万人,塑料橡胶为25台/万人,金属制品为21台/万人。


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将超过150台/万人。我们认为,伴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的上升将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约为25.77万台,对应使用密度为49台/万人,按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达到150台/万人测算,假设2016-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分别为70、90、110、130和150(台/万人);每年存量工业机器人更新率为12.5%,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至少为78.90万台,2016-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至少销售82.65万台,假设单台机器人平均售价为20万元,2016-2020 年五年内,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销售总规模将达1653亿元。
我国工业机器人未来五年市场规模测算 | ||||||
时间 | 保有量(万台) | 保有量更新12.5%(万台) | 保有量年增量(万台) | 当年采购总量(万台) | 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台/万人) | 当年市场规模(亿元) |
2014 | 18.94 | 1.66 | 5.66 | 6.86 | 36 | 137.20 |
2015 | 25.77 | 2.37 | 6.84 | 9.20 | 49 | 184.10 |
2016 | 36.82 | 3.22 | 11.05 | 14.27 | 70 | 285.35 |
2017E | 47.34 | 4.60 | 10.52 | 15.12 | 90 | 302.45 |
2018E | 57.86 | 5.92 | 10.52 | 16.44 | 110 | 328.75 |
2019E | 68.38 | 7.23 | 10.52 | 17.75 | 130 | 355.05 |
2020E | 78.90 | 8.55 | 10.52 | 19.07 | 150 | 381.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