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分级诊疗市场发展现状、驱动因素及市场前景预测分析

  虽然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医疗保障系统的便民利民度也越来越高,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核心问题仍长期突出存在,居民的大量基本诊疗需求得不到满足。据卫生部的调查数据显示,两周患病者中,有84.5%的患者选择去医疗机构就诊,但仍有15.5%的患者未就医。新发病例未就诊比例为 27.3%,医生诊断需要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达17.1%。居民普遍反映就诊需求得不到较好满足。这表明我国现行医疗体系在合理导流患者和提供完善医疗服务方面有很大缺陷,亟待改革。

调查中患病未就诊和未按诊断住院的患者比例

  “看病难”主要原因在于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和设备缺乏信心,同时各级医院报销比例相同情况下大家更倾向专家和器械配置更全的大型医院, 造成“全民上协和”的情况出现,导致高等级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挂号难、住院难的现状;但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充分发挥应有的诊疗分流作用, 产生大量资源闲置。患者大量流向高等级医院也同时带动了医生和医疗资源由下向上的流动,形成了双向的恶性循环。而就诊民众过多占用了不必要的高级别医疗资源,以及医院部分医药服务未形成规模也是“看病贵”的主因之一,导致费用长期居高不下。

  分级诊疗是针对我国医疗卫生状况宿病的对症之药,也是医疗改革的重中之重。通过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对应分工,引导并保障居民按诊疗需求有序分流转诊,可以合理化医疗资源配置,大幅提高现有体系的诊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解决现存的居民看诊难题,同时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及各类医院的更快速发展,促进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完善,使政府和个人的医疗支出有的放矢,从而降低居民就医成本和政府财政负担。

  自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以来,随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 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加大,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有所提高,居民看病就医的公平性、可及性和便利性都得到改善。但我国居民的总体医疗需求尤其是一些慢性病、老年病的医疗需求仍在不断上升。第五次卫生部医疗服务调查数据显示,2013 年居民两周患病率达 24.1%,比五年前提升了5.2 个百分点,比十年前提升了近10 个百分点; 15 岁及以上人口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疾病患病率达33.1%,五年间提升了 9 个百分点,我国患慢性病的人口至少有4.6 亿人。叠加人口基数不断增大和老龄化比例不断提高的因子,医疗需求的缺口被愈加放大。

2000-2014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费用逐年升高

2002-2016年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

  总体性医疗服务需求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居民的健康意识提高,体检和就医更加普及,更多疾病得以被发现并得到了明确的医生诊断,尤其是慢性病和一些症状不易被察觉的疾病;另一方面现代人的不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也成为导致慢性病发病率升高的危险因素。

  除了总量增加,结构性需求产生的矛盾也更明显,人口加速老龄化催生了更多对慢性病和老年病的诊疗需求,疾病谱结构明显向老年病和慢性病倾斜, 对于养老和预防保健的医疗需求也愈发加大,未来将成为医疗需求结构要满足的重点方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会提升城镇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使本就过载的城镇医院负担更重。

  相比于医疗卫生的总量供给不足而言,大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间资源分配失衡、对康复养老等服务的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各级医疗机构的定位未得到有效执行是问题根源,同时前期的基础建设不到位、政策保障不完善也是原因之一。分级诊疗可以修正畸形的运营轨道、重新进行资源分配和流动,实现按需导流、有的放矢,通过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缓解供需压力的同时也能带动新增医疗资源更快流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我国平均每万人配备的病床数为38 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0 张,也略高于美国和澳大利亚。但居民仍普遍感觉床位难求,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于住院服务的技术水平、住院费用和服务态度等表示不满意。

我国每万人配备病床数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住院患者对住院总体情况不满意的原因构成

  相对的是,大医院的病床超负荷运作仍然供不应求,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量床位闲置,平均利用率只有60%。各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也随着级别升高而明显增加,三甲医院的病床使用率甚至超过100%,但一甲医院使用率远低于平均水平仅有60%左右。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人次增长率远小于总增长率,甚至出现负增长。在整个体系中的服务量占比也已降至60%以下,而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基层医疗体系至少可以承担八成以上患者的治疗需求。这突出体现了国内患者流向的不合理:本应作为医疗体系基础的一级乡镇社区医院和卫生服务中心却根基虚浮,而在金字塔尖的三甲医院却被大量上涌的患者量压得疲于应对。用分级诊疗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导流沉淀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配合优质资源有序下沉,完善转诊制度,是医改的首要举措。

2010-2014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空床率

2010-2014年医院病床使用率

2010-2014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量增长率

2005-2015年基层医疗服务量占比

  我国自上世纪开始就有意识搭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卫生服务网络,以解决发展时期医药费用增长过快,及卫生服务特别是基层卫生服务与城市化、老龄化、疾病谱、医疗需求模式和诊治模式不相匹配的问题,尤其在1998 年推行医保后,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在1999 年发布的《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中已提出各级联动、双向转诊的思想, 同时提出全科医师全民化和常见、多发、慢性病就近诊治的目标。2006 年密集颁布了一系列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主要在人才队伍建设、政府支持、公立医院定点支援、药品及服务管理方面全面扶植社区卫生机构的成长。

关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相关政策

  在2009 年3 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正式明确提出了分级诊疗制度,并在之后提出关于家庭医生签约、基层首诊及配套管理体系的多项保障。2015 年之后政策推进加速,9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各级机构定位,提出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并提倡以医联体组建、慢性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远程医疗平台等为试点把手,全方位推进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2016 年后政策推进全面加速,多地市也在多个层面进行分级诊疗制度的探索和试点,并已有多种可行发展模式出现,分级诊疗体系雏形初现。

分级诊疗的主要相关政策

  同时国家对慢性病管理的分级诊疗改革尤为重视,专门提出了按病种执行的分级诊疗服务方案。继2015 年末发布《关于做好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 年2 月卫计委和中医药管理局又发布了《关于印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的通知》,对各级医疗机构定位、患者分级诊疗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团队签约服务及服务流程管理都做了重点指示。可以预见未来对于各病种的分级诊疗措施将逐渐健全,而慢性病的诊疗及配套康复中心的建设也会成为重点布局领域。

二级及以上医院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卫计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确定了北京等4个直辖市及266个地级市作为试点城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占全国地级市78.7%。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分级诊疗试点城市目标为85%以上的开展率,至2020年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目前各地市已经出现了对多种新型服务模式的探索。试点地区的新模式将为全国实现分级诊疗确定方向和可行路径。

各省市分级诊疗推行程度

本文采编:CY317

推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分级诊疗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分级诊疗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主要包括行业企业经营分析、影响分析、市场营销策略探讨、研究结论及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