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共有烧碱生产企业163家,总产能为3873万吨,单个企业平均规模24万t/a,较2014年有所提升。从企业的产能分布情况来看,超过100万t/a的企业有3家,产能最大的企业规模为116万t/a。其中年产40万t/a(含40万t/a)以上企业占全国产能比例从2010年的27.1%上升到2015年37.7%,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截至2015年,中国聚氯乙烯生产企业81家,总产能2348万吨,单个企业平均规模在29万t/a,较2014年进一步提升。从企业规模结构看,超过百万吨级聚氯乙烯生产企业3家,产能最大为150万t/a。规模在30万t/a以上的企业数量正在逐渐增加,规模在10万-30万t/a的企业仍是国内聚氯乙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产能规模低于10万t/a的企业较2014年相比进一步减少。
中国烧碱表观消费量变化对比 | ||||||||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产量/万吨 | 1852 | 1891 | 2087 | 2466 | 2699 | 2854 | 3180 | 3028 |
进口量/万吨 | 2 | 3 | 2 | 2 | 1 | 1 | 1 | 1 |
出口量/万吨 | 207 | 153 | 154 | 216 | 208 | 207 | 201 | 177 |
表观消费量/万吨 | 1647 | 1742 | 1934 | 2252 | 2490 | 2648 | 2980 | 2852 |
表观消费增产率/% | 2 | 6 | 11 | 16 | 11 | 6 | 13 | -4 |
中国PVC表观消费量变化对比 | ||||||||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产量/万吨 | 882 | 916 | 1130 | 1295 | 1318 | 1530 | 1630 | 1609 |
进口量/万吨 | 80 | 163 | 120 | 105 | 94 | 76 | 68 | 71 |
出口量/万吨 | 60 | 24 | 22 | 37 | 39 | 66 | 111 | 77 |
表观消费量/万吨 | 902 | 1105 | 1228 | 1363 | 1373 | 1540 | 1587 | 1603 |
表观消费增产率/% | -11 | 17 | 16 | 11 | 1 | 12 | 3 | 1 |
中国烧碱、PVC企业产能分布情况 | ||||||
| 烧碱企业数 | 合计烧碱产能/ | 占总产能比/% | PVC企业数 | 合计PVC产能/ | 占总产能比/% |
规模≥100 | 3 | 331 | 9 | 3 | 400 | 17 |
100>规模≥50 | 11 | 748 | 19 | 5 | 320 | 14 |
50>规模≥30 | 34 | 1167 | 30 | 27 | 986 | 42 |
30>规模≥10 | 85 | 1465.5 | 38 | 33 | 569 | 24 |
规模<10 | 30 | 161.5 | 4 | 13 | 73 | 3 |
合计 | 163 | 3873 | 100 | 81 | 2348 | 100 |
过去五年,烧碱装置开工率从2010年的69%稳步提高到目前的80%左右,开工率创近10年高位。聚氯乙烯装置开工率从2008年起连续五年低60%,近两年有所提高,2014年达到68%的开工率水平,是7年来最高的年份,2015年行业开工率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达到69%。但中国PVC供过于求的矛盾还十分突出,去产能化的过程远未结束,按照目前去产能和需求增长的速度测算,PVC的开工率至少还需要四年时间才有可能恢复到80%以上。
“十二五”期间,中国约有905万t/a烧碱产能和608万t/aPVC产能退出市场。如以新疆天业、宜宾天原、中泰化学为代表的电石法聚氯乙烯一体化产业链、以上海化工区、宁波万华园区为代表的氯资源多次利用、多产业协同的产业链,均以集群化园区化方式布局,在产业协同、资源综合利用、公用工程设施共享、废物循环利用、污染高效治理、物流成本节约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优势特色。
我国PVC行业开工率较低
中国烧碱新增与退出产能(万吨/年) | |||||
年份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新增 | 499.2 | 444.5 | 361 | 213 | 169 |
退出 | 108.2 | 121 | 247 | 153.5 | 205.5 |
烧碱是无机化工材料中使用最多和最广的产品之一,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之一,烧碱行业与国民经济需求密切相关。广泛用于氧化铝、造纸、纺织、化工、医药、水处理等工业领域,其中氧化铝消费占比接近1/3,是支撑需求的主要动力,水处理用碱等新兴消费领域也具有较大增长潜力。这些行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烧碱市场行情变化,是烧碱价格波动的晴雨表。
由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也为氯碱行业推进国际合作创造新的机遇。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必将有力推动氯碱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早日实现从氯碱大国到氯碱强国的转变。此外,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总体部署,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组织完成了《氯碱行业“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总量控制的目标,“十三五”末,使中国烧碱和聚氯乙烯开工率分别提升到85%和80%以上,其中电石法聚氯乙烯产能占比下降到75%左右。努力做好氯碱平衡,提高有机氯产品比例,满足市场需求。优化行业布局,其中,东部地区培育发展与氯相关的新材料产业和含氯精细化工产业,实现氯碱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中部地区,利用地域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调整产品结构;西部地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煤电盐化”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强与煤制烯烃行业的融合发展,形成若干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16年6月以来,烧碱市场逐渐回暖,价格逐步上扬。截止到11月25日,华东地区烧碱(32%离子膜)市场价(中间价)为1035元/吨,较16年5-6月低谷期的650元/吨,涨幅达59.23%,行情反弹力度较大,后市有大概率上行的可能。
总体来看,2016年,在全球氯碱行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和国内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中国氯碱行业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淘汰步伐逐步加快,产能过剩局面有望得到缓解,行业布局不断优化,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同时伴随下游新的消费领域的持续开拓,氯碱行业有望迎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