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污水处理呈规模化增长但存在管网输送承压、产能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截至2015 年底,全国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已达到1.96 亿立方米/日,而因城市管网配套不足、设备老化严重,同时部分地区仍存在雨污合流等原因,易造成管道沉积、溢出、城市内涝等问题,污水管网输送能力和效率受到较大影响。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污水处理厂产能利用率仅为76%。
2003-2014年城镇污水处理厂数量
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左轴,亿m3/日)及产能利用率(右轴)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大力推动已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投资建设,同时提出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同步设计、建设、投运配套管网的“三同步”措施,实现新增污水管网13.44 万公里、维修改造老旧污水管网4.24 万公里、雨污分流改造管网3.89 万公里,共计21.57万公里的管网新建及改造目标,实现所有设市城市、县城和建制镇均覆盖污水处理设市配套管网,总投资将达3564亿元,年均投资超过700亿元,有望带动地下管廊、管道建设及海绵城市投资热情。
2014年,全国共有城镇污水处理厂数6031座,平均每万人拥有污水处理厂0.04座,而发达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2座,尚存一定差距;同时青海、云南、广西、湖南、江西、吉林、黑龙江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及河南、湖北、上海等人口大省的这一数据低于平均水平,呈现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十三五”期间,将新增污水处理设施能力4890 万立方米/日,较2015年增长25%,总投资1192亿元。主要是在目前尚无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城市、县城新建项目,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环境容量较低地区的增量项目。此外,在环境敏感地区及水体水质未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或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未达一级A排放标准的,要求进行提标改造,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规模4053 万立方米/日,总投资395亿元。未来五年,仅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及改造投资就超过1500亿元。
各省人均污水处理厂数量(座)
根据住建部2015年初对城镇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处理处置的调查结果,污泥无害化处置率约为56%,远低于污水处理率,“重水轻泥”现象凸显。“十二五”中期国家发改委进行的一次评估结果显示,污泥处理处置投资仅完成规划目标的约25%,而同期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升级改造投资分别完成63%及66%,污水管网投资完成近50%;截至2014年底,近60%的省份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未与“十二五”规划同步。对此,国家要求到2020年,城市、县城、建制镇的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分别达到90%、70%、50%,较现有水平有大幅提升,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投资有望加速,“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总额316 亿元,超过“十二五”期间的投资总额。同时,目前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污泥含水量低于80%即可,直接填埋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也不利于下游资源化利用,我们预期未来政策会进一步提高污泥排放标准,理顺污泥处置收费标准及交费主体,进而带来污泥处理处置建设、技术升级及运营投资的进一步增长。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口密集度高、工业发展迅速的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中东部地区及西部各省缺水情况严重,与此相对应的是,耗水率居高不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率随逐年下降,但仍超过260立方米,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偏低,全国再生水利用最高的京津冀地区也仅有34.4%的利用率,缺水地区和一般地区的再生水利用率仅为9.19%和9.66%。“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到2020年,再生水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其中,一般地区不低于15%,缺水地区不低于20%,京津冀地区不低于30%,平均有超过10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同时新建污水再生利用设施规模2113 万立方米/日,几乎是2015年以前已有的全部再生水生产设施规模,较“十二五”期间再生水规模增量增长46%,总投资也超过200亿元,推进力度较大。
2003-2014 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