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自动化产业概述
工业自动化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采用自动化技术(如机械、电子、计算机、通信、传感器等),实现对生产环节的自动检测、控制、调节和管理,减少人工干预,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改善劳动条件的技术手段和过程。
二、工业自动化行业发展相关政策
工业自动化行业发展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从《中国制造2025》到“十四五”相关规划,政策涵盖了技术研发、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应用等多个方面,明确了行业发展方向,引导资源投入,促进了工业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节能技术的融合,推动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为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三、工业自动化行业产业链
工业自动化产业链上游为中游提供基础元件,中游产品服务于下游应用领域,各环节相互协作。上游技术进步推动中游产品升级,下游需求则拉动中上游发展。当前,国内企业在部分领域已取得突破,但整体仍面临国外品牌竞争,未来产业链将朝着自主可控、智能化方向不断演进。
四、全球工业自动化行业现状分析
数据显示,全球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呈现波动增长态势。2019年,市场规模为2178亿美元;2020年受主要国家工业生产放缓及全球经济波动影响,规模调整至2132亿美元;随后市场逐步复苏,2023年达到2304亿美元。这一趋势体现了制造业升级对自动化需求的长期支撑,行业在调整中持续释放增长潜力。
五、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现状分析
1、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产值
近年来,受益于制造业升级、政策扶持及新兴产业需求释放,国内工业自动化行业产值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产值达752亿元,较往年实现显著提升。这一增长反映出本土企业在核心技术突破与产品迭代上的持续进步,行业正加速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2、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市场规模
2023年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达2549亿元,较2022年的2399亿元同比增长6.25%,延续了稳健增长态势。在国产替代趋势下,本土品牌在中低端市场的渗透率持续提升,为行业增长注入新动能,彰显出工业自动化作为制造业升级核心支撑的强劲发展韧性。
3、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产品结构
2023年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结构呈现“产品主导、服务跟进”的特征,其中工控自动化产品占比69.99%,仍是市场核心构成,涵盖PLC、伺服系统、传感器等硬件及控制软件,满足制造业产线自动化改造的基础需求;工控自动化服务占比30.01%,包含系统集成、运维调试、数字化解决方案等。
4、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细分市场
在国内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2023年中国工控自动化产品规模攀升至1784亿元。这一数据反映出市场对PLC、伺服系统、传感器等各类工控自动化产品的强劲需求。从应用领域来看,新能源、汽车制造等行业的扩张极大拉动了产品的应用。
六、工业自动化行业竞争格局
工业自动化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欧美品牌如西门子、罗克韦尔等凭借深厚技术沉淀与品牌影响力,在高端市场占据领先。日系品牌松下、安川等,在伺服、机器人领域优势明显。国内企业近年发展迅猛,汇川技术、中控技术等头部企业崛起,不断抢占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众多。从区域看,企业多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制造业发达地区,竞争较为激烈 。
七、工业自动化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发展,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加速融合。物联网让设备全互联,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与远程控制;人工智能用于智能质检、工艺优化与自主决策;大数据为生产决策提供海量数据支撑。例如在汽车制造中,通过物联网将生产线设备连接,运用人工智能分析生产数据,优化工艺,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推动工业自动化迈向智能化、高效化新阶段。
华经产业研究院通过对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海量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全面剖析行业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市场供需现状及行业典型企业的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行业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当前发展动向,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5-2031年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