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科技园行业概况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指以具有科研优势的大学为依托,将高校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推动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促进科技、教育、经济融通的重要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随着近年来国家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大学科技园也呈现出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按照发展目标和定位,可将大学科技园分为产业孵化型、科研转化型和综合服务型三种。按照大学科技园所处的地域类型和发展战略分类,可以将大学科技园分为区域创新型、国际化合作型和特色专业型等不同类型。
二、大学科技园行业政策
我国的大学科技园已成为各城市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国家创新政策的支持下,城市得以探索更多创新模式,拓展创新空间。20世纪末起,我国政府开始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政策之一就是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2024年4月,工信部、科技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24—2027年》,提出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建设,汇聚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三、大学科技园行业产业链
1、产业链结构图
大学科技园行业产业链上游为高等教育、科研机构与技术转移机构,其中科研机构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为大学科技园提供先进的技术成果和创新理念。产业链下游为产品研发、市场推广、销售渠道建设与用户服务等。
2、孵化基金总额
大学科技园孵化基金是一种专门为扶持初创企业成长而设立的基金,其主要目标是在企业的早期阶段提供资金支持,帮助这些新生的创意和商业模式得以落地生根,并逐渐发展壮大。据统计,2023年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基金总额为61.43亿元,规模依然偏小,说明科技金融支撑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的活力尚未释放,对初创企业的投融资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目前,社会对大学生创业基金和天使投资基金的引导还不够,科技金融赋能水平仍不高。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大学科技园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四、大学科技园行业发展现状
1、规模现状
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依托高校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同发展,自1989年首家创办以来,目前已认定139家国家级园区,场地面积达614.6万平方米,覆盖全国多数地区。
从分布地区上看,139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布在全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西藏除外)。地处东部省份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数量规模和发展质量上都遥遥领先于中西部省份。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江苏省(20家),分列第二、第三位的是北京市(16家)和上海市(14家),这三地拥有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占全国总数的35.97%。四川省、辽宁省和浙江省均有7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紧随其后的是黑龙江省与广东省,均为6家。
2、在孵企业数量与收入
作为城市创新的重要引擎,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取得显著成效。就在孵企业而言,截至2023年,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为11088个,平均每个科技园拥有80家在孵企业,总收入为367.7亿元,科技园实现平均收入2.64亿元,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增强城市创新驱动力显著推动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大学科技园行业竞争格局
随着市场的发展,大学科技园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元化。不仅包括传统的科技园之间的竞争,还包括新兴的创业投资机构、互联网企业等新进入者的竞争。这些新进入者凭借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市场资源,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竞争压力。同时,不同类型的科技园也在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拓展业务领域和市场空间。
六、大学科技园行业趋势
面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使命,国家大学科技园要从推动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加强创新创业辅导人才队伍建设、对接共享国际创新创业资源和提高科技金融赋能水平等方面发力,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质量,支撑未来科技发展,推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
华经产业研究院通过对中国大学科技园行业海量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全面剖析行业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市场供需现状及行业典型企业的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行业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当前发展动向,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5-2031年中国大学科技园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