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组胶原蛋白行业概述
根据胶原蛋白的来源,可分为动物源胶原蛋白和重组胶原蛋白,前者通常从牛、猪、鱼等动物身上提取,后者则是通过基因工程利用微生物合成胶原蛋白。重组胶原蛋白是指采用重组DNA技术,对编码所需人胶原蛋白质的基因进行遗传操作和(或)修饰,利用质粒或病毒载体将目的基因带入适当的宿主细胞(细菌、酵母或其他真核细胞等)中,表达并翻译成胶原蛋白或类似胶原蛋白的多肽,经过提取和纯化等步骤制备而成。利用生物合成技术制备重组胶原蛋白是目前克服动物源胶原蛋白免疫原性高、有病毒风险等弊端,突破胶原基医疗器械产品研发与应用技术瓶颈的重要策略和主要途径。我国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材料厂商集中在I、III型重组胶原蛋白领域,涉及I、II、III、IV、VII、XVII型和小分子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等。
二、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发展背景
近年来,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发布了多项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利好政策,鼓励国内合成生物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应用方向创新,明确了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的发展方向与要求,加强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及产品领域规范,为行业发展创造了优良的外部环境,推动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创新发展,促进行业规模的进一步增长。
三、重组胶原蛋白行业产业链
重组胶原蛋白的上游主要包括生物原料、化学原料及包装材料等。生物原料包括大肠杆菌、毕赤酵母等微生物菌种,以及酵母浸粉、蛋白胨等用于微生物培养的营养物质。化学原料如甲醇、甘油等,在发酵过程中可作为碳源或用于调节发酵条件,还有一些用于纯化过程的化学试剂,如各种缓冲液、层析介质等。下游主要为医疗领域、化妆品领域及食品领域。
四、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发展现状
1、我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市场规模
近年来,由于重组胶原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以及足够的可塑性,已被广泛用于医疗器械、化妆品、食品工业等多个领域。随着重组胶原蛋白终端产品应用不断拓展,市场可及性提高等因素推动,我国重组胶原蛋白终端产品市场快速发展。据统计2023年我国重组胶原蛋白终端产品市场达到290.1亿元,同比增长50.78%。
2、我国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市场规模
随着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端的迅速发展,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市场规模也在逐年上升。2023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市场规模达到人民币18.5亿元,同比增长50%,我国重组胶原蛋白品牌厂商一部分会选择自主生产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另一部分则倾向于向原料厂商采购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原料厂商凭借自身研发及生产技术优势不断拓宽市场份额。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五、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竞争格局
1、行业竞争格局
重组胶原蛋白在表达过程中存在酶促反应控制等问题,使得高纯度、低抗原性以及高表达量等指标的平衡较为困难,因此大规模量产和商业化推进较为缓慢。目前国内能够大规模批量生产的企业主要为创健医疗、锦波生物、巨子生物和江山聚源,均因在关键技术上获得核心突破。
2、重点企业介绍
山西锦波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基于生命科学,应用结构生物学、蛋白质理性设计等前沿技术,系统性从事功能蛋白结构解析、功能发现等基础研究,并运用合成生物学等方法实现功能蛋白新材料的规模化生产。主营业务为以A型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为核心原材料的各类终端医疗器械产品、功能性护肤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公司终端产品主要应用于医疗美容、皮肤科、妇科、外科、五官/口腔科、肛肠科、护肤等不同场景。通过不断创新,公司已完成包括Ⅰ型、Ⅲ型、XVII型等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主要的基础研究,已在妇科、泌尿科、皮肤科、骨科、外科、口腔科、心血管科等领域持续开展应用研究。2023年锦波生物营收7.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9.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实现3亿元。
六、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发展趋势
1、行业监管条例持续完善,行业进入门槛提高
中国胶原蛋白和重组胶原蛋白市场的发展起步较晚。消费者对胶原蛋白尤其是重组胶原蛋白的功效认识有限,此外胶原蛋白行业相关监管及规范条例较少。目前,国家已公布《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材料命名指导原则》、《关于《重组胶原蛋白》等2项医疗器械行业标准立项的通知》、《重组胶原蛋白类医疗产品分类界定原则》等行业监管及规范条例,提供重组胶原蛋白命名、分类界定、应用等角度的指导方针。随着中国胶原蛋白和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行业监管机制的逐渐完善,市场进入门槛也不断提高,这标志着市场各类厂商也将优质化发展,在完善的行业监管下,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2、重组胶原蛋白逐渐替代动物源胶原蛋白
相较于动物源胶原蛋白,重组胶原蛋白无病毒风险、免疫原性低,因此生物安全隐患低、使用更安全,也更适合用于医疗器械等对于胶原蛋白原料质量要求更高的应用领域。在生产过程中,重组胶原蛋白生产原材料不涉及动物原料,生产过程绿色环保、条件温和且能耗较低,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胶原蛋白领域研发及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更多胶原蛋白生产企业将布局重组胶原蛋白产品领域,推动重组胶原蛋白逐渐替代动物源胶原蛋白,推动胶原蛋白行业高质量发展。
3、行业龙头发展迅速,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
随着国内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迅速扩张,头部厂商因具备技术、产能、销售渠道等先发优势纷纷抢占市场赛道,部分企业陆续上市也加速了消费者对于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材料的关注度,企业间竞争逐渐加剧。但由于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具有品牌效应影响,消费者更青睐于同时具备先进研发技术、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消费者的使用反馈,因此行业龙头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及社会资本,有利于壮大自身资金实力,更好的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因此行业整体呈现集中度持续提升的发展趋势。
4、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厂商在产业链中的市场地位持续提升
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厂商处于胶原蛋白行业产业链的中游,为下游重组胶原蛋白产品提供关键原材料,在行业产业链中占据关键地位。随着合成生物学、重组胶原蛋白基因序列开发、表达体系构建、生产工艺开发、产品检测评价等研发及生产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厂商凭借着其在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逐渐建立了较高的竞争壁垒,因此在产业链中的市场地位不断提升,推动新型重组胶原蛋白原料的持续推陈出新,为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市场前景,促进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及产品市场的持续扩容。
5、行业产、学、研协同发展
重组胶原蛋白研发及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及各行业专业人才及资本集中汇入,将推动重组胶原蛋白行业与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入融合,加强重组胶原蛋白生产企业与与政府机构、重组胶原蛋白产品销售企业、重组胶原蛋白产品研发及生产园区、科研高校、研究机构、医药研发企业、投资公司等多方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汇集政、医、产、学、研、企、投等全方位资源,联合产业链各环节主体,共同推进重组胶原蛋白领域技术突破、应用拓展等发展目标,推动重组胶原蛋白行业产、学、研协同发展。
华经产业研究院通过对中国重组胶原蛋白行业海量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全面剖析行业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市场供需现状及行业典型企业的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行业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当前发展动向,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5-2031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