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大降价!天猫“618”放出近12万台iPhone15 1小时卖了15亿元
资讯
无人仓库、智能配送,数智赋能物流业降本增效
从传统的人工搬运、配送和管理,到如今的无人仓库、自动分拣、智能配送,数字技术在物流业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作业时间,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
中国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中国构建了全球最系统完备的碳减排政策体系,能源转型成效明显,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规模提前6年多实现向国际承诺的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建筑和交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超过90%,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已突破1000万辆;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过去十年主
利用自然愈合机制——科学家造出基于血液的“生物协同”材料
英国诺丁汉大学药学院和化学工程学院合作,创造了一种基于血液的新型“生物协同”材料。团队利用一种在组织自然愈合过程中引导关键进程的肽分子,开发出一种促进组织再生的生物材料。该材料已成功修复了骨骼,为进一步开发个性化再生血液产品铺平了道路。这类产品有望成为修复损伤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
AI翻开生命“密码全书” 全新大模型可预测和设计基因序列
美国斯坦福大学Arc研究所团队利用人工智能(AI),开发出一种大规模基因组基础模型“Evo”,翻开了生命的“密码全书”。该模型采用先进架构,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解析和设计从分子层面到整个基因组级别的DNA、RNA及蛋白质序列。其不仅能够预测突变对细胞内部各个调控层级的影响,还能设计出用于操控细胞功能的DNA序列,这或
数百万部智能手机数据生成电离层全图,有助改进全球定位系统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的上层,这个区域的特点是含有大量自由电子和离子,这些粒子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包括紫外线和X射线)对大气分子的电离作用而产生的。由于电离层中的自由电子密度分布不均,因此发射到地球的卫星无线电波,会基于电离层不同区域的电子行为而产生不同速度。这会带来多种影响,例如干扰装载地球上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的准确性。追
我国首台准环对称仿星器测试平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11月13日,中国首台准环对称仿星器测试平台(CFQS-T)成果交流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中国首台准环对称仿星器测试平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三维模块化线圈获得超高精度的“准环向对称磁场位形”,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和德国之后又一掌握“三维非平面模块化线圈”高精度制造工艺的国家。
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技术问世 一次测试能查多种病原体
据12日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科研团队成功研发了一种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mNGS)技术,该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检测出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在内的多种病原体。这项历时10年的研究成果,预示着其在诊断由脑膜炎和脑炎等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感染方面有着巨大潜力,并有望加速对新兴病毒性大流行病原
人造肌肉可承受千倍于自重的应力,有望为机器人带来更强大机械臂
韩国蔚山国立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创新性的磁性复合人造肌肉。与传统人造肌肉相比,新材料能够承受超过自身重量1000倍的应力,有望为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带来更强大的机械臂。
人工智能+超算,创新计算框架在蛋白质设计方面获突破
在今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计算蛋白质设计领域的重大进展后,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团队宣布开发出一种名为MProt-DPO的创新计算框架,该框架利用人工智能(AI)和世界顶尖的超级计算机,推动蛋白质设计取得新突破。这一成就标志着向AI自主科学发现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航展迎来大批自主研制航天重器
11月12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航展”)在广东省珠海市正式开幕。展会现场,一大批我国自主研制的航天重器亮相,生动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最新成就。
人体内非脑细胞也有学习和记忆能力
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和记忆通常只与大脑和脑细胞有关。但美国纽约大学科学家发现,身体其他部位的细胞同样具备学习和记忆能力。这项研究为揭开记忆的神秘面纱提供了新视角,也有望为提升学习能力以及治疗记忆相关疾病开辟新途径。
1至10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9%和2.7%
11日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获悉,今年1至10月,我国汽车产销量达2446.6万辆和2462.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9%和2.7%,汽车产销量保持同比稳步增长。
高速3D生物打印机面世,利用声波几秒钟内精准构建出细胞结构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科学家研制出一款新型高速3D打印机。这款先进的生物打印机利用“动态界面打印”技术,巧妙借助声波,能在几秒内快速精准构建并打印出3D细胞结构。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自然》杂志。
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取得重要突破
10日从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获悉,该院华一新教授团队近日在低共熔溶剂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不仅为废旧电池的有效回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我科研人员设计出用于多感官替代的触觉皮肤电子器件
快速可编程的触觉激励器在社交媒体、游戏、娱乐及生物医学康复治疗中应用广泛,能有效替代或增强人体感知能力。从大连理工大学获悉,该校解兆谦教授(共同通讯作者)与美国西北大学John A.Rogers教授课题组、黄永刚教授课题组及西湖大学姜汉卿教授课题组合作,发明了一种基于生物弹性状态恢复的无线、低功耗、多刺激模式触觉皮肤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