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夸克短暂“准束缚态”再获验证

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实验中,此前的紧凑缪子线圈实验(CMS)在质子—质子碰撞中观察到一项意外特性,如今可能被其“姊妹实验”——超环面仪器实验(ATLAS)证实。两项独立结果表明,顶夸克和它的反粒子可能会短暂结合,形成一种被称为“拓扑偶素”的“准束缚态”。这一发现于8日在法国马赛召开的欧洲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大会上公布。

资讯21

顶夸克是目前已知质量最大、寿命最短的基本粒子,一般在产生后极快衰变,无法形成稳定结构。然而,最新实验结果表明,在特定条件下,它可能与反粒子短暂结合,交换胶子,形成非相对论状态下的准束缚态,这一过程过去被认为难以在强子对撞机中探测到。

去年,CMS研究团队在分析20162018年采集的数据时,意外发现顶夸克—反顶夸克对在能量阈值附近出现异常“过剩”。该现象恰好出现在生成一对顶夸克所需的最低能量处,这暗示着可能存在此前未曾观测到的物理过程,即顶夸克和反顶夸克的短暂结合。

根据一种简化模型,CMS测得该异常信号的产生截面为8.8皮巴恩(pb),不确定度为1.3pb,显著性达到5西格玛,符合粒子物理学界宣布“发现”的标准。

在分析20152018年期间积累的LHC Run-2数据集时,ATLAS团队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其测得截面为9.0±1.3pb,统计显著性达到7.7西格玛,进一步增强了证据的可靠性。

尽管拓扑偶素是最自然的解释,但研究人员不排除其他可能性,例如存在尚未被发现的新粒子,其质量接近两个顶夸克之和,也可能导致类似信号。要确切揭示该现象背后的机制,还需依赖更精密的量子色动力学计算与更多实验数据。

拓扑偶素若被最终确认,将成为继粲偶素与底偶素之后,夸克偶素家族中的新成员,为高能物理研究打开新的窗口。

目前,LHC第三轮运行正在进行,ATLASCMS将继续借助更大数据集,深入探索顶夸克之间这段“难以捉摸的浪漫”。

本文采编:CY
下一篇

智能机器人自主完成胆囊切除手术,表现堪比资深外科医生

一个经过手术视频训练的智能机器人,在没有人工协助的情况下,成功完成了一例耗时的胆囊切除手术。这是该机器人首次在患者模型上进行操作,其表现十分沉稳,甚至在现实医疗环境中常见的突发状况下,也展现出了与熟练人类外科医生相当的专业能力。9日的《科学·机器人》杂志报道了这项由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主导的手术,其被视为手术机器人领域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在用润滑油液应用及

监控分技术委员会

发布

TC280/SC6在

用润滑油液应

用及监控分技

术委员会

标准市场调查

问卷

扫描二维码进行填写

填完联系在线客服

或添加微信

15711089246

即刻发送红包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Baidu
map